苦難國度 南蘇丹內戰慘烈
蘇丹總統巴席爾告訴雙方人馬,歷經20多年內戰後,他得到一個深刻教訓:武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再複雜再困難的問題,都必須回到談判桌上,就像當年的蘇丹與南蘇丹最後在談判桌上和平收場一樣。
文/徐梅玉(本刊駐南非約堡特約記者)
2013年12月16日,南蘇丹總統基爾(Salva K iir)聲明稿指出,一群效忠前副總統馬查爾(R iekM achar)的部隊,15日發動政變,試圖以武力奪取政權,經過政府軍鎮壓後,宣告失敗。
政府軍非但立即逮捕與馬查爾有關連的11名政治人物,鋃鐺入獄,並發出通緝令,追捕馬查爾。既然政變失敗,一切應該歸於平靜。但,事與願違。
非洲每個國家都是由許多不同部落族群所組成,平時經常為了珍貴的水源、偷竊牛隻這些事情而大打出手。南蘇丹也不例外,只是,這次是為了各事其主而爆發嚴重軍事流血衝突。
基爾所屬的丁卡族(D inka)是南蘇丹最大族群,而馬查爾所屬的努爾族(N uer)次之,雙方稱得上旗鼓相當。
15日政變失敗後,由努爾族所組成的民兵,加上倒戈的政府軍,開始與正規部隊展開生死戰,雙方血流成河,20多天內已有數千人死亡,20多萬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南蘇丹歷經20多年內戰,於2011年7月脫離蘇丹獨立,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國家。馬查爾是為獨立戰爭做出貢獻的諸多英雄之一,極具政治影響力。
現年63歲的基爾與61歲的馬查爾曾經在與蘇丹的內戰中,共赴生死,卻在獨立僅僅兩年後的此刻,無法共享榮華,這難道是人性所致?
馬查爾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南蘇丹需要團結,那麼當年一起打下江山的兄弟們就絕不容忍基爾「我說了算」的獨裁作風。所以,馬查爾表態,將於2015年出馬挑戰基爾的總統寶座。
基爾為免後患,於去年7月在毫無徵兆情況下,突然宣布馬查爾與全體內閣同時撤職。此舉令國際譁然,許多評論家預言南蘇丹將有重大禍事發生。
果不其然,5個月後爆發政變並愈演愈烈,幾乎將國家推向恐怖的大規模內戰邊緣。近期內短短不到4週的內戰,讓南蘇丹瞬間再度躍上國際新聞版面頭條,吸引各國紛紛派遣斡旋團體到該國,希望雙方早日停火,以免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蘇丹於1955年脫離英國獨立,成為非洲土地最大國家,至2011年南蘇丹獨立的56年間,共爆發2次、總計長達38年的恐怖內戰,人民生靈塗炭、慘絕人寰,造成至少250萬人死亡 、500多萬人無家可歸,逃難到鄰近國家邊境,造成這些國家極大困擾。
這個記憶猶新的血淋淋事實,讓國際與南蘇丹人民都希望極力避免再度爆發大規模內戰。可是,叛軍拒絕簽署停火協議,除非政府釋放11名政治犯。同時,基爾一口咬定是馬查爾帶頭破壞國家安寧,但遭馬查爾極力否認。基爾以「企圖以武力顛覆政府的人就是罪犯,就該受到法律審判」,並「要求國際輿論同聲譴責馬查爾」的方式,企圖迫使叛軍放棄武力。
20多天戰役中,叛軍陸續佔領北方盛產石油的兩個省分的首府 – 團結省(U nity State)的班提烏(B entiu),以及瓊萊省(Jonglei)的博爾(B or),冀望以控制石油就等於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方式,迫使基爾就範,乖乖釋放政治犯。
雙方各持談判籌碼,讓居間協調的國際大老們頭痛萬分。
1月6日,蘇丹總統巴席爾(O m ar al-B ashir)抵達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 ddis A baba),會見曾經勢不兩立的南蘇丹所派出來的朝野代表。
會談中,他感慨萬千,且語重心長地說:「獨立後百廢待舉卻又陷入混戰中的南蘇丹,使我們真的很懷疑,當初讓他們舉行公投獲得獨立,是不是錯了?看到他們不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我們巨大的犧牲似乎變得一文不值。」
他告訴雙方人馬,歷經20多年內戰後,他得到一個深刻教訓:武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再複雜再困難的問題,都必須回到談判桌上,就像當年的蘇丹與南蘇丹最後在談判桌上和平收場一樣。若再武力相向,可憐的永遠是顛沛流離的人民,以及他們所失去的生命。他希望自己能以過來人身份為這個新興國家盡點心力。
這席話是否能發揮作用,尚不得而知。
再看看南蘇丹油田最大投資夥伴 --中國大陸的立場如何。
南蘇丹石油藏量豐沛,名列非洲第3。由於地處內陸,一切石油外銷都必須透過油管運輸穿越北方的蘇丹,由面臨紅海的蘇丹港出口,賺取巨額外匯;而蘇丹坐收買路費,石油最大買家則是中國大陸,三方互蒙其利。
但如今,三方都蒙受巨大損失。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1月6日會晤雙方代表,明確表示中方態度。首先,雙方必須停止敵對與暴力行為,其次,中方會努力維持南蘇丹穩定,以及與國際斡旋者竭盡所能協助雙方達成和平協議。
長期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國也不時提醒南蘇丹:再不放下武器,美國就停止數億美元的援助。
最終結果如何,至截稿前,仍無好消息傳來。衷心期盼多災多難的南蘇丹,朝野兩派人馬都願意各退一步,平心靜氣洽商國家未來,而不只是著眼各自利益,讓8百多萬人民猶如驚弓之鳥,隨時準備逃亡。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