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4年10月
為了強化都市吸引力、刺激經濟發展,各國都將都市更新列為重要政策,不但增加更新地區土地利用效益,也能提升景觀品質,為城市增添新風貌。然而都更只有炫目耀眼的摩天大樓和無窮無盡的財富利益嗎?
全球中央2024年10月

新加坡公宅都更有效率  「永遠不會變貧民區」

2024/10/1 15:54(10/1 16: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新加坡組屋整齊劃一,從樓梯、牆面到梁柱,都井然有序。
新加坡組屋整齊劃一,從樓梯、牆面到梁柱,都井然有序。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組屋內部及周圍乾淨,較舊的大樓會定期整修。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說,「這就是為什麼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公共住房項目不同,我們的組屋永遠不會變成貧民區或貧民窟」。

文、攝影/吳昇鴻 (中央社駐新加坡記者)

在世界富豪聚集地的排行榜上,新加坡經常名列前茅,物價也是節節飆升。新加坡人卻普遍沒有「望屋興嘆」,因為公共住宅政策讓民眾住得起,也住得舒適。

國有地蓋公宅  八成民眾住者有其屋

缺乏可負擔的住宅是各國都面臨的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院士余熙明曾到台灣分享住房政策概念,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仰賴強而有力的政策法規支持,關鍵是在1960年就成立的「建屋發展局」(HDB),讓政府有專責單位處理當時的貧民區及住宅短缺問題。

新加坡國家面積小,都市規畫以建高樓善用空間為大原則,調度各建築物的功能以平衡發展,並引進大量綠化概念,有策略地從市中心及商業區向外發展市鎮,加上填海擴地,以確保房屋供應充足。

短短60年間,新加坡已打造廣為人知的成功公共住宅體系,興建超過100萬戶「組屋」,提供新加坡80%的人口居住。近年的新供給量提升到每年約2萬5,000戶,希望保障更多有居住需求的民眾取得住宅。

新加坡自1964年推動「居者有其屋計畫」,至今大多數新加坡公民居住在櫛次鱗比的組屋內,形成獅城獨特的人文風景,也讓新加坡「組屋政策」成為包含台灣在內等各國爭相視察學習的項目,堪稱亞洲公宅成功典範。

新加坡土地多屬國有,房市交易標的為99年地上權。因新加坡「土地徵用法」等專門法規,讓國有土地比例大幅提升到約九成,使得建屋發展局有充分的土地與空間,得以全面興建組屋,也能更有效率地進行後續社區規劃與維修翻新工程。

政府民間相互配合   公宅都更照樣有效率

為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組屋公寓面積從32平方公尺(9.68坪)到130平方公尺(39.32坪)不等,還有適合家族幾代人同住的戶型。

組屋內部及周圍設施場地乾淨且維護良好,較舊的大樓會定期整修。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說,「這就是為什麼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公共住房項目不同,我們的組屋永遠不會變成貧民區或貧民窟」。

住在靠近新加坡北部市鎮義順(Yishun)的沈宗祐今年42歲,在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2018年購入一間建於1986年的組屋。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當政府認為某個組屋區需要重新規劃,或是需要改建,會通知戶主,給予一段合理的安頓時間,並以當時市價或相對應的房價補貼給家戶,或建議家戶轉至附近類似規格的組屋居住。

「在這段時間內,也許是四或五年,家戶安頓好了,政府也做好準備,彼此有共識就會進行所謂社區更新。」沈宗祐表示,「互信」是重點,在新加坡,都市更新的效率建立在政府與民間的相互配合,讓新加坡整體市容發展速度不受阻礙。

組屋更新包辦周遭設施  地鐵站400公尺內全遮陽  

新加坡公共組屋的標準化設計項目,包含單元規劃、結構組件及建築元素,從樓梯、牆面到梁柱,讓同一個組屋區的房屋整齊劃一。

今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撥款超過新幣9,500萬元(約新台幣23.39億元),在23個組屋區展開翻新作業,按照居民需求裝修或增設公共設施;且配合樂齡計畫,未來會提供更多友善樂齡人士的設施,包括花園、走道和路標指示牌等,有利長者走動。

到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林小姐住在烏美(Ubi)組屋,丈夫是新加坡人,與長輩同居。對於組屋更新後的友善長者設施,她非常有感,「我母親已經75歲,從出門、下樓到社區周圍買生活用品,不用擔心因為路面不平而跌倒等等問題」。

林小姐說,居住的組屋一樓有花園空間、環境通風,一般走道有扶手,平整的水泥地是社區翻新後的成果,對於邁向高齡化社會的新加坡而言,這些友善長者的建設相當重要。

組屋周圍的相關設施建構也是新加坡政府都更概念所及範圍。

面對攝氏30度左右的高溫,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2013年推動興建計畫,在地鐵站及其方圓400公尺範圍的公共區域,包括在學校或醫療機構之間興建遮蔽通道,連接大眾運輸與建築,將遮陽設施做到位,確保友善行人。

從有效率地讓組屋翻新,維護市容,到使新加坡行人不受高溫「烤驗」,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未雨綢繆,並滾動式調整政策,不斷與民眾建立溝通管道,以提高彼此配合度。使得獅城在都市更新的領域,持續在亞洲扮演領頭羊角色。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紐約老舊西區改造  回首已成富豪之地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