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湧入13萬移民 庇護體系喘不過氣
一年多來,紐約市府為源源不絕的移民忙得焦頭爛額,即使有超過200處庇護地,空間仍所剩無幾。
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紐約向來自詡為大熔爐,是全美人口組成最多元的城市。曾幾何時,這種形象成為紐約甩不開的包袱,官員眼見一車車載來的移民把庇護體系壓得喘不過氣,一方面積極向中央討資源,也不再張開雙臂歡迎所有懷抱夢想前進紐約的移民。
遊民問題未解 移民又大量湧入
據官方統計,自2022年春季開始,紐約市一年半內湧入約13萬名移民,以中南美洲國家為大宗,也有一些來自非洲。對這座擁有85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批移民也許只是九牛一毛,但考量到紐約庇護體系仍在消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後棘手的遊民問題,官員想對紐約市在全美獨一無二的「庇護權」(right to shelter)設限,也就不足為奇了。
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說,這場「人道危機」未來三年將讓紐約付出逾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850億元)成本。他宣布全市進入緊急狀態,不斷敦促聯邦政府提供更多資金、加速發放工作許可,還親自跑到華府傳達訴求。
亞當斯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都是民主黨籍,理應意見一致。身為地方官的亞當斯卻罕見炮口對內,指責拜登政府在移民問題上著力不夠,「辜負」紐約。
政黨惡鬥下移民遭丟包 紐約庇護空間所剩無幾
這場移民危機中,曼哈頓中城的羅斯福飯店(Roosevelt Hotel)無疑是紐約庇護體系不堪負荷的象徵。
這座百年飯店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不堪虧損而歇業,今年5月重新開張,不是接待觀光客,而是充當臨時收留所。時隔約兩個月,空房不敷使用,飯店大門關閉,抵達紐約後不知棲身何處的移民連續多天睡在人行道上,畫面傳遍世界,也重創紐約一向歡迎外來人口的形象。
昔日的紐約艾力斯島(Ellis Island)是移民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首站,大量歐洲移民搭船進入紐約港,偌大的自由女神像映入眼簾後不久就要下船,在島上接受體檢與移民官詢問。如今,羅斯福飯店成為官員口中的新艾力斯島,但那裡看不到自由女神像,等候新移民的不是充滿希望的夢土,而是充滿變數的未來。
抵達紐約的許多移民來自委內瑞拉,這個南美國家擁有豐富石油資源,但2010年代陷入憲政危機,經濟日益惡化,大量人民出走。絕大多數委內瑞拉人到其他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討生活,但愈來愈多人選擇長途跋涉,冒險經墨西哥進入美國。
美國兩大黨惡鬥,共和黨籍的德州州長艾波特(Greg Abbott)為逼迫聯邦政府加強邊境安全,以包車將數以千計的非法移民送往民主黨執政的城市,當然少不了紐約。就連民主黨執政的德州艾爾帕索(El Paso)也把不少新入境的移民送往紐約,讓這座全美最大城市去煩惱移民處置難題。
一年多來,紐約市府為源源不絕的移民忙得焦頭爛額,除羅斯福飯店外,部分移民棲身學校體育館,運動休憩空間充足的蘭德爾島(Randalls Island)也成為移民落腳處。即使有超過200處庇護地,空間仍所剩無幾,官員情急之下甚至考慮在廣大的中央公園紮營容納移民。
美墨邊境發傳單 要移民別來紐約
眼見移民拖垮庇護體系,紐約市府10月致函請求法官暫停1981年起須無條件收留無家可歸者的「庇護權」法院命令,進而限縮這項紐約獨有的法律義務,以防其他剛抵達美國的移民把紐約當成終點。
紐約州長侯可(Kathy Hochul)與亞當斯同在一條船上,認同紐約市府尋求限縮「庇護權」保證的策略。她坦言紐約市已沒有空間容納更多移民,而且「庇護權」設想從來就不是讓紐約無限承擔收留全世界人民的義務。
在侯可、亞當斯及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等民主黨籍國會大老敦促下,拜登政府9月宣布讓近50萬名委內瑞拉人合法在美國居留、工作18個月,暫時免於遭驅逐出境。自此數千名移民申請工作許可,但實情是更多移民人生地不熟,亟需法律扶助,一旦案件處理人力不足,他們可能因錯過申請期限而淪為無證移民。
另一方面,紐約官方不再被動接納,而是主動出擊,希望移民「三思而後行」。
市府人員今年夏季在美墨邊境發放傳單,告知剛抵達美國的移民不保證會在紐約得到庇護或照料,強調身在紐約要付出高昂的食衣住行費用,「當您決定在美國何處落腳時,請考慮另一座城市」。亞當斯也在10月前往墨西哥、厄瓜多、哥倫比亞,透過當地媒體向移民傳達紐約已無更多庇護空間、不要期待一到紐約就能「待在五星級飯店」的訊息。
在高舉正義大旗的進步派眼中,紐約市無疑在走回頭路,甚至無異於在美墨邊境築牆的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但實情在於,紐約再得天獨厚,資源終究有限,疫情期間脆弱的社會安全網一旦被不斷湧入的移民壓垮,紐約客只會更怨聲載道,讓官員嘗到被選票教訓的苦果。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