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上班獲好評 催生新辦公文化
蓋洛普和彈性工作資訊網站FlexJobs的民調發現,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受僱者中,近三分之二表明希望於疫後繼續遠距從事全職工作。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限制下,全球各地都有許多民眾改為遠距工作,意外讓企業和勞工有機會摸索並實測,在沒有上司監督下在家上班的優缺點。沒想到一年多下來,勞資雙方都認定這樣的安排提升生產力,往後就算疫情結束,也可能繼續實施或改變過去既定的辦公文化。
突破時間地點限制 遠距上班好處多
短短10年前,居家辦公不僅少見,風評也不好,許多人都深信家裡太容易分心,上班效率必定不佳。
零工經濟平台Airtasker不久前針對美國1,004名全職(當中505人為遠距辦公)勞工進行的民調發現,遠距勞工每天上班期間休息時間(standard break)以22分鐘長過辦公室同事的18分鐘。然而,遠距辦公的人每個月的工時比辦公室員工多1.4天,一年下來等於多近17天。
除了午餐和上述的標準休息時間,居家辦公者每天零生產力(unproductive)的「放空」(idle)時間平均27分鐘,短過辦公室人員的37分鐘。
專家更列出四大點,說明遠距工作的好處:
一、地理位置不會變成徵才與求職的限制:實施遠距工作的企業,人才庫範圍也會更廣,徵才將不受地理位置限制;求職者也不用煩惱必須為理想工作搬家的問題。
二、對企業和員工都有財務上的好處:商業地產所費不貲,辦公大樓營運費用也很龐大。有研究發現,遠距工作的員工平均每人可替公司省下2.2萬美元,就算有部分員工必須到辦公室上班,企業仍可因為在場員工人數較少、需要的空間較小而省下一筆費用。
對員工來說,遠距辦公不僅每年平均可少花2,000至5,000美元,還省下通勤的時間,少了趕車、塞車的壓力。
三、省時兼環保:在家上班代表著免去通勤時間。通勤次數減少,意味著空氣汙染、溫室氣體排放、碳足跡也都跟著降。
四、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住家就是辦公室,意味著時間表更有彈性,員工只要確定職場拿得出表現,即可自行決定何時上下班,對於需要接送小孩上下課的家長來說尤其方便。
因此,不意外的,蓋洛普(Gallup)和彈性工作資訊網站FlexJobs的民調發現,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受僱者中,近三分之二(65%)表明希望於疫後繼續遠距從事全職工作。
這兩個民調同時發現,疫情結束後,員工若無法繼續在家工作,58%「強烈」表達另謀新職的想法;而受訪的財務長中,計劃將「親自到場上班員工」轉為「遠距辦公人員」的比例也高達74%。另有調查發現,37%的遠距辦公人員會為了繼續在家工作,甘願減薪一成。
彈性選擇 混合辦公模式受歡迎
當然,遠距辦公好處再多,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做出改變,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辦公環境。而對某些人來說,最好的工作環境就是進辦公室。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所做民調顯示,資歷愈淺的員工愈想進辦公室,出社會不到五年的專業人員當中,有最多受訪者(30%)希望在辦公室上班,也有最多人(34%)認為自己遠距上班生產力不如坐辦公桌好。
也有勞工表示居家辦公少了與同事互動機會。連疫情期間雲端視訊會議少不了的軟體Zoom創辦人袁征,日前都承認自己厭倦了永無止境的視訊會議,說旗下員工每週至少會回辦公室兩天,開傳統的面對面會議。
JLL企業解決方案首席產品總監坎特(Cynthia Kantor)表示,即便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試驗視為一大成功,「清楚可見的是,75%的工作者懷念一部分的辦公室時光,近80%偏好混合辦公模式」。
Google就計劃讓約六成員工一週回辦公室幾天,讓另外兩成在其他辦公室上班,僅讓兩成完全遠端辦公。
執行長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大家都喜歡彈性,一星期花幾天在家辦公,一年之中花點時間待在另外一個城市,「而Google未來辦公環境將涵蓋種種可能性」,說Google將採用「混合工作日」(hybrid workweek),亦即一週有三天進辦公室,兩天讓員工自行挑辦公地點。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