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壟斷玩真的 科技巨頭迎來大亂鬥
「拜登正在集結對抗科技巨頭的反托拉斯明星隊」,隨著科技巨頭影響力擴張,社會各界對矽谷公司的反彈愈來愈強烈,這些科技公司一步步踏進反壟斷議題的暴風圈中。
文/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美國聯邦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之下的反壟斷小組去年10月發表一份400多頁報告,指責Google、蘋果、臉書、亞馬遜四大科技巨頭透過「致命性的併購」重創對手,在市場競爭當中濫用權力,球員兼裁判,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
破壞市場公平競爭 聽證會砲打科技四天王
在這份報告發表之前兩個月,這四大科技巨頭的執行長包括臉書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亞馬遜貝佐斯(Jeff Bezos)、Google皮查伊(Sundar Pichai)、蘋果庫克(Tim Cook)透過視訊會議方式,現身國會眾議院,遭到民意代表連番砲轟。有人戲稱這一幕是未來世界掌握權力者,被叫到現今世界的權力掌控者─美國國會面前,進行了一場反壟斷聽證會。
這四大科技公司總部位在美國,出身矽谷,影響力卻遍及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現代人生活當中,舉凡維繫社交生活的社群媒體、購物消費要上電商網站、找資料要靠搜尋引擎,一直到智慧手機裡的應用程式,都與這些富可敵國的大型科技公司息息相關。
這些科技巨頭受到質疑之處,除了傳統意義上壟斷市場,使得競爭對手難以匹敵,造成大者恆大、用不當手段維繫優勢,恃強凌弱的疑慮。更進一步引發擔憂的是,這些產業不只是搜尋引擎、手機品牌或軟體業者,各個科技巨頭同時也是網路訊息平台,關於言論審查或用戶資訊的隱私權問題也受到關注。一場聽證會反映出美國政府和民間,對科技巨頭的疑慮和不安。
今日的大型科技公司當年都曾以創業者之姿挑戰市場常態,如今在國會的反壟斷報告裡,則被形容為鞏固現有資源的巨獸,壟斷規模不輸一個世紀前的石油大王和鐵路大亨。有人說,科技巨頭光是每日增長的用戶數,就遠遠大於許多國家總統選舉的得票數。
反壟斷訴訟纏身 科技巨頭面臨分拆壓力
今年4月,代表數萬家企業,由五金、辦公室用品、書商、雜貨業者組成的工商團體公開籌組聯盟,準備向國會議員遊說,要求制訂更嚴格的《反壟斷法》,其中可能迫使亞馬遜拆分部分業務。企業團體希望阻止亞馬遜這家占主導地位的電子商務平台,既銷售其他賣家商品又銷售與這些商品存在競爭關係的自有品牌,要求亞馬遜把自有品牌與電商平台分開。
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Google也面臨著美國司法部去年秋天提起的反壟斷訴訟。司法部與11個州聯手提出訴訟,指控Google作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將近九成美國人使用的搜尋引擎,利用商業協議排擠競爭對手,用不正當手段維持主導地位。去年12月,美國有38個州再對Google提出新一波的反壟斷訴訟,指控Google利用霸主地位蒐集個人數據,限制消費者使用對手產品的機會,迫使商家使用專有的廣告工具。
臉書面臨的訴訟更是不在話下。去年全美46州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臉書提出反壟斷訴訟,指控臉書砸錢收購潛在競爭對手,藉此打造社群媒體的霸權地位,檢方認為這樣的行為扼殺了市場競爭,使得消費者幾乎沒有其他選擇,違背公平貿易的原則,這項法律戰一打需要花上好幾年,檢方的目標是讓臉書拆分企業帝國,出售Instagram、WhatsApp兩大資產。
蘋果受到的壟斷指控主要在於去年創造640億美元收入的App Store上,被認為利用作業系統和軟體商城的控制權,用來提高競爭對手的門檻,利用市場力量剝削應用程式開發者,對開發者收取一定比例佣金被稱為「蘋果稅」,對iOS作業系統的壟斷大權傷害市場競爭力,降低應用程式開發者的品質和創新能力,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
除了來自政府民間的反壟斷訴訟,大型科技公司之間也存在長久累積下來的恩怨。臉書去年底對蘋果開炮,指控這家iPhone製造商針對用戶個資蒐集的新透明措施,導致商家失去迫切需要的客戶。蘋果執行長庫克今年暗批臉書的商業模式助長不實訊息與暴力。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說,蘋果與Google才是真「巨獸」。
拜登組反壟斷明星隊 科技巨頭好日將盡
幾個科技龍頭以往憑藉著優異的產品、創新的服務取得市場優勢地位,這是市場競爭之下的結果,然而引發政府民間和學界關注的問題在於,這些科技巨頭取得優勢地位之後,是否使用不合理的手段破壞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和社會利益。今年剛就位的拜登政府當中,幾位過去在反壟斷陣營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入列,讓媒體冠上「拜登正在集結對抗科技巨頭的反托拉斯明星隊」。
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反壟斷法》的法律學者麗娜汗(Lina Khan)獲得提名,未來將進入聯邦貿易委員會擔任委員,年僅32歲的她過去是反對科技巨頭壟斷的先鋒人物。當她還在哈佛法學院念書的時候,就曾因為一篇論文《亞馬遜的反托拉斯矛盾》(Amazon’s Antitrust Paradox)而走紅。她一方面批評亞馬遜的反競爭行為,另一方面對政府機構怠慢執法的作為提出強力批判。去年,她是眾議院反壟斷小組的幕僚,也是國會對臉書、亞馬遜、Google、蘋果進行調查的重要操盤手。
49歲台裔學者吳修銘(Tim Wu)加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擔任總統拜登特助,同樣讓幾大科技巨頭感受到拜登反壟斷的決心。同樣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吳修銘在2010年還少有人把科技產業與托拉斯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版了《誰控制了總開關》(The Master Switch),探討新傳播科技的壟斷傾向。晚近他成了對於Google、臉書靠著注意力營利的企業的重要批評家。
拜登政府啟用這兩名學者被認為是對科技巨頭採取反壟斷立場的重要訊號,超出很多人的預期。民主黨總統初選,相較於其他幾名候選人提出了反壟斷政見,拜登沒有對這個議題表態,一直到他當選上任之後,科技巨頭可能還抱著逃過一劫的心態,不過從他的任命看來,拜登政府對於處理科技巨頭的壟斷問題頗有企圖。
麗娜汗的任命案一旦通過,她將成為聯邦貿易委員會五名委員當中的三名民主黨人之一,儘管她無法一手決定主導決策,但仍具有一定影響力。她主張使用各種「反壟斷工具箱」裡的工具,而不僅是拆分個別公司。聯邦貿易委員會擁有不少工具,卻很少使用,就算是開罰,金額對那些科技巨頭而言卻是微不足道。
主張反壟斷立場的智庫「開放市場研究所」(Open Markets Institute)主任瓦西森(Sandeep Vaheesan)認為,政府應制訂更明確的法規,「我的夢想是,可以開始制訂公平競爭的法規,說明哪些行為應該受到禁止⋯⋯每個壟斷案件不必再花三到五年審理,只要寫清楚規則,說明哪些行為不合法,例如禁止雇主要求員工簽競業條款」。
無論麗娜汗在聯邦貿易委員會有多少發揮的空間,一連串的討論都顯示出人們對反托拉斯和公平競爭的政策的共識已經出現巨大轉變。過去,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對於大公司的壟斷都抱持放任態度。到了歐巴馬政府時代,隨著反托拉斯執法力道薄弱,大公司併購案件到達歷年新高。川普政府任內,隨著科技巨頭影響力擴張,社會各界對矽谷公司的反彈愈來愈強烈,這些科技公司一步步踏進反壟斷議題的暴風圈中。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