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9年7月
古云「民以食為天」,「吃」是個人、歷史和文化的存在表徵。生於街頭的小吃,更反映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與生活樣貌,是異鄉遊子最思念的家鄉味,也是當地推展觀光的行銷重點。
全球中央2019年7月

街邊有檔大牌檔 老香港的集體回憶

2019/7/15 09:54(9/17 17:5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香港出現一股懷舊潮,只要與「老香港」有關的東西,都成為市民「打卡」之地。曾如過街老鼠般被驅趕的流動攤販,今日卻成為市民口中的「街頭美食文化」。或許有一天,它們可以重現香港街頭。

文/張 謙 (中央社駐香港記者)

大概五、六歲懂事後,開始對食有感覺。還記得當時家裡窮,母親買的菜很簡單,幾乎每天煮同一道菜,加上手藝一般,我對家裡的菜總提不起興趣。相反,對小販賣的小吃更感滋味。

小時候住在窮僻的山上,每天都有流動攤販把小吃挑到山上販賣。儘管這些小吃不是什麼珍羞異饌,但對貧窮人家來說,有錢買來吃上一口,卻是令人渴望的事。

當時家裡窮,想吃小吃也得靠母親做手作賺了錢以後才能買。吃過的小吃中,有一種叫「叮叮糖」的糖果,又甜又硬,小販用金屬工具鑿開一塊塊才能吃。由於敲鑿時金屬工具會叮叮響,因此稱為「叮叮糖」。

除了「叮叮糖」,當時小販上山販賣的還有「白糖糕」和「砵(碗)仔糕」。這兩種糕點也都是甜的,由麵粉、白糖或黃糖製成。小販會把它們放在竹簍,用扁擔挑到山上販售,賺取微利,過程也相當辛苦。

街邊大牌檔與流動攤販 伴隨港人走過窮困歲月

1960年代,香港經濟尚未起飛,當時窮人多,不斷有人逃離中國大陸來到香港,他們為了餬口,在家裡製作家鄉小吃並從事流動攤販。對於這些攤販,當時的港英政府成立了小販隊予以管理,同時向經營者發放固定或流動攤販牌照,前者有固定地方經營,俗稱「大牌檔」,後者則是流動運作,以扁擔挑起木箱或竹簍走賣,又或自製木頭車推動販售。

「大牌檔」和流動攤販所賣東西也很不同,前者賣的是滷味飯如叉燒飯等,以及粥和雲吞麵,這些東西需要用大火來煮,需要較多設備和空間,後者則是輕食,即使要煮,也是一般煮食而已,工具簡單。

差不多小學畢業那年,香港人口增加,經濟蓬勃發展,市內有了不少工廠區。政府為了改善貧民生活,開始大量興建公營房屋(公屋),再以低價出租給貧民。其後,家也搬到某公屋區。這些公屋區的人口龐大,一個區往往有數萬人,也因此成為流動攤販必爭之地。

除了公屋區,流動攤販也大量出現在工廠區、商業區或消費旺區,成為香港一大特色。

踏入1970年代,政府加強管理攤販,擴大早期小販隊的編制,更名為小販事務隊。事務隊每天派人到公屋或工廠區管理固定或流動攤販,以免他們超出經營範圍。

搬進公屋居住後,家裡生活稍有改善,也可以支持我嘗到更多街頭小吃,有腸粉、牛雜、炸大腸、撈麵、咖哩魚蛋、燒賣、臭豆腐、滷味、豆腐花、碗仔翅、雞蛋仔、煎釀三寶、煨番薯和炒栗子,還有紅豆冰和涼粉等。

這些小吃中,我最愛雞蛋仔,它是由蛋漿、麵粉加糖倒入金屬模內烘熟而成,熱騰騰的雞蛋仔十分香脆,有質感。

不過,要說出名的話,應該是在周星馳主演電影《食神》中出現過的所謂「嗱喳麵」。粵語「嗱喳」是指骯髒,當時很多流動攤販都出售這種麵,它是由麵加上配菜魚蛋、生菜、魷魚等煮熟而成,再添加廣東辣醬,就成為美食。

經濟發展與政府掃蕩下 流動攤販幾絕跡

進入1980年代,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政府和民眾日漸重視衛生和社會整潔面貌,固定和流動攤販因為骯髒,甚至是多種疾病源頭,於是成為政府打擊的對象。政府打擊攤販的另一個原因,是攤販引發行賄問題。

1994年起,政府大力整頓攤販,一方面停止發放攤販牌照,另一方面逐步收回原有牌照,又大力檢控超越經營範圍的攤販。正是這個時候起,香港街頭不時出現流動攤販推動木頭車走避執法人員追捕的驚險場面。

長時間打擊後,香港的固定攤販大量減少,流動攤販幾乎絕跡,至今只剩下一些老邁者在經營,賣的是不太有衛生問題的煨蕃薯和炒栗子。香港主權轉移前後,社會上也似乎遺忘了這些街頭小吃。

香港吹起懷舊風 街頭小吃以新面貌重生

不知從何時起,香港出現一股懷舊潮,民眾懷念老地方、老文化和老食品,只要與「老香港」有關的東西,都成為市民「打卡」之地。

這樣的氛圍下,聰明的生意人租用店鋪,重新經營過去的街頭小吃。雖然這些店鋪租金昂貴,也要符合官方各種營運規定,但首家店出現後,生意滔滔不絕且掀起熱議,刺激更多人投入經營。香港一些鬧區都有這種小店,

它們專門出售「已失傳的流動攤販小吃」,比如腸粉、燒賣、煎釀三寶和咖哩魚蛋,也有店鋪專賣「嗱喳麵」,但改稱為「車仔麵」,不再以「嗱喳」示人。

曾幾何時,流動攤販被執法人員如「過街老鼠」般驅趕,今天卻成為市民口中的「街頭美食文化」。或許有一天,它們可以重現香港街頭。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傳承再造與蛻變 寧夏夜市擦亮老招牌
172.30.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