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故地

發稿時間:2023/06/30
緣故地
緣故地
作者|錢真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3/06/28

新銳歷史小說家錢真,最新的作品《緣故地》,是一部以家鄉南投竹山為舞臺,取材自日治時期「頂林事件」的小說。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南投竹山一帶居民為了竹林地產權問題,與日本政府及三菱公司發生衝突,後來更爆發平民襲警事件。《緣故地》描述日治初期,南投當地人接觸日本人帶來的新技術、新秩序與新觀念時遭遇的衝擊。以下書摘便是透過小說中的人物「張掇」,走入三菱公司的造紙廠,描述農民第一次見到自動化生產設備,第一次接觸到現代化物質生活時,產生新奇、迷惑與恐懼交雜的複雜感受。

內容節錄

《緣故地》

  臺車抵達火車本線所在的林內停車場後,張掇下車,看見月臺旁停等著一列加掛多節車廂的黑色蒸汽火車。停車場外,隔著一片草埔,有幾排蓋得很整齊,外觀相似的日本式木造房屋。較遠處,矗立著一根高聳巨大的黑色煙囪,宛若天柱,正向天空逸散出煙霧。

  臺車苦力告訴他,那些木造房屋是紙場的日本人職員跟他們家裡人在住的,屋舍後面有一條水圳,再過去就是紙場。苦力指出地面一條從本線岔出的鐵路支線,提醒他:「日本人住的地方不要靠近,容易惹是非。這條運石炭的支線直通紙場,你可以沿著這條支線走。」

  張掇再三道謝,依苦力指示的方向,走了一段路,通過紙場圍籬的其中一道門,找到掛有「臺灣三菱製紙所」招牌的事務所。那是一間屋頂覆蓋瓦片,有著階梯、臺基、拱門迴廊、玻璃長窗,混合日本與西洋風味的灰白色建築,周圍栽植了幾棵尚不很高大的椰子樹。

  張掇踏上階梯,進到走廊,從事務所對外的半弧形窗口辦理報到。窗臺前坐著兩名男職員,穿相似的西服,其中一個臉孔看起來像臺灣人,另一個像日本人。像臺灣人的開口跟他說話,一聽確實是臺灣人,將他的話翻譯給身旁的日本人職員聽。日本人職員一邊聽,一邊動筆寫紀錄。

  報到的人陸續抵達,大約二十來人。從說話的聲音、裝扮來看,實習工裡面,幾乎都是臺灣人,日本人只有三、四個。原本坐在窗臺前的日本人職員走出來說了一些話,臺灣人職員接著翻譯:「工場目前有建造時期就徵的工,加上分批新徵的,預計會有一百多名實習工。請好好共同努力。」

  兩名職員向他們介紹位在事務所兩邊的醫局和郵便局,接著帶他們進入工場區,沿路囑咐注意事項。

  工場區裡數棟大間屋舍,放置著不同的鐵機器。有的鐵機器看起來特別長,乍看之下也分辨不出是好幾臺相連,還是單獨一臺的長度。也有特別高的,旁邊架設爬梯,讓人能夠爬上去。每間屋舍都有幾個人在,但不是每臺鐵機器都開著。

  臺灣人職員翻譯日本人職員的話說:「現在還在試驗階段,機器不會整天開。」

  張掇湊過去問臺灣人職員:「為什麼機器會動?」

  臺灣人職員回答:「因為有電,我們這裡有自己的發電機。」神情裡頗有一種引以為榮的驕傲。

  張掇再問:「發電機是怎麼發電的?」

  這次臺灣人職員沒有回答,像沒聽到他的問題,轉頭繼續翻譯日本人職員對大家說的話。

  張掇想起,林子下家裡的神明桌案上,有一個看起來十分昂貴,外觀雕飾華美的西洋座鐘。林子下曾打開座鐘背面的小門,讓他看裡面齧合住的大小鋼鐵齒輪,連著軸心一起運轉的模樣。那是只要上了發條,就能自動運作的機械結構,不用吃喝,也不受限於日夜,彷彿被施予了術。張掇後來想通它的設計,就不覺得有那麼神祕,認為真正困難的,還是如何仿製出一樣細緻的組件。而紙場的一切,是將他所曾見過的機械組件放大了數倍,也複雜許多,並不容易看出各個零件之間的關係。

  他們這些實習工被分配在不同屋舍學習,張掇學習的是竹材破碎機和截斷機。日本人技師示範後,並不讓他們去碰機器的開關,而是要他們搬運竹材讓機器吃掉,並且將機器處理好的碎片,再搬運到蒸煮竹片的區域。

  鐵機器的力量跟速度相當可怕,以前在紙寮花上大半天才能做好的分量,機器不多久就完成了。

  放竹材的時候,日本人技師透過通譯提醒實習工,說要小心手指,不久前才有人因為操作不當,斷了四根手指頭。那臺竹材截斷機原來是在製糖場拿來切甘蔗的,後來才改造成現在的模樣。

  張掇低頭看看自己的手指,眼前浮現它們像竹材或甘蔗一樣被截斷的樣子。這景象可能伴隨的疼痛,對日後生活影響的恐怖,在他心底蔓延開來。他縮起手指,告訴自己,在那臺機器旁邊,手都要收好。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