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
評審推薦語/崔舜華(決選評審,作家)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是一本充滿著奇異版畫與馬來西亞民間歌謠體式「班頓」的詩集暨繪本,策畫、圖像、翻譯皆來自詩人馬尼尼為,選詩及審訂則由學者張錦忠掌舵。傳統的班頓體式為一首四行,其口語趣味和情感的直截展露,以及豐富援用植物和自然意象入詩的特徵,讀來令人聯想:這是否就是馬來版的《詩經》?但馬來族群的生命力與情感流動,較之《詩經》更裸露、更靈活,活生生的血肉體感和日常細節躍然字上,某些詩謠有時且蘊含著引人莞爾的人生體悟,譬如:
暴風雨中航向小島,
飛蟻成群滿佈船艙。
活著我們有說有笑,
死了徒剩孤獨一人。
透過馬尼尼為在兩種語言間的巧妙渡引,保留了班頓活躍的音樂性,以及某種逼近(偽)黑色幽默的生命哲學——當然,第二輯中多的是情感與體感召之欲現的班頓情詩,野生動植物的比喻被大量使用,如:
大熱中午進森林,
井邊揮刀砍雜草。
貓頭鷹痴望月亮,
月亮被蒼鷹守護。
有熱戀旖旎以命換誓之詩,亦有到頭厭膩的愛之敗落:
以前是刀子 現在是廢鐵,
以前愛得狠 現在厭得很。
我沒有熟讀《詩經》,但其中很可能不會出現這般絲毫不留情面的分手宣言,讀後竟油然湧出一股戚戚然的過癮。
讀《巴冷刀》一書,不可輕易放過的是馬尼尼為的圖像創作,那自由不羈而帶有某種神祕主義的一張張版畫,為這部詩集植入了一座極生猛的想像宇宙。鮮活而細膩的詩性線條,使圖像自身絕對足以構成一部獨立的詩意劇本。馬尼尼為在書末詳盡解說了書中版畫雕刻、剪接與最終構成的過程,那是身體的勞動,同時是詩的勞動。
然而,對於長久離別的故鄉或他鄉,或僅僅是與我們存在羈絆的某處,透過班頓,或許能使讀者從記憶印象的雜亂資料庫中,偶然無端地撈取到某一小段、曾經無憂無傷的純真時光。
——轉載自《Open Book閱讀誌》
文章節錄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
Hendak gugur, gugurlah nangka,
Jangan menimpa si dahan pauh
Hendak tidur, tidurlah mata,
Jangan dikenang orang yang jauh.
掉吧菠蘿蜜,要掉就掉
不要打到野芒果的枝幹
睡吧眼睛,要睡就睡
千萬別被遠方人惦記
Burung merpati terbang seribu,
Hinggap seekor di tengah laman.
Hendak mati di hujung kuku,
Asal berkubur di tapak tangan.
一千隻鴿子成群飛
一隻停在院子中央
要死在你指甲末梢
才能以你掌心為墓
Terang bulan terang ke paya!
Anak gagak mamakan padi.
Kalua tuan kurang percaya,
Belah dada lihatlah hati.
皓月直直照沼澤
小小山鴉吃稻谷
若君對我沒信心
把胸切開敞見心
Ambil pena tuliskan surat,
Mari ditulis di atas batu.
Dari dunia sampai akhirat,
Badan dua menjadi satu.
拿起筆來寫封信
把信寫在石頭上
從今生寫到來世
兩個身體合為一
Manis sungguh tebu seberang,
Dari akar sampai ke pucuk.
Manis sungguh mulut orang,
Kena tipu di dalam pujuk.
對岸的甘蔗很甜
由根到頂都很甜
別人的嘴巴很甜
一讚賞你就上當
——本文摘自馬尼尼為、張錦忠著、斑馬線文庫出版《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