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 聚焦碳交易與氣候融資 KPMG:企業需布局碳資產配置 攜手供應鏈低碳轉型 創造接單優勢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06 10:10:37)COP29氣候峰會順利落幕,針對全球碳市場機制、氣候融資擴大以及能源轉型等議題,做出三項重要決議,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展開新局勢。首先:通過全球碳市場機制法案,這將促進國際間碳信用交易,市場制度統一標準,提升碳信用額度品質與資訊透明度;再者,在氣候融資上,將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融資從每年1,000億美元擴大到3,000億美元。最終,會議聚焦化石燃料退出、三倍化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提升氣候韌性,提出能源倡議。
KPMG安侯永續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隨著國際規範趨向強制性,台灣雖並非聯合國成員,但身為世界供應鏈的核心要角,各產業需提前調整永續因應策略,不僅能在全球接單下搶得先機,更能配合政府積極接軌全球的態勢。
全球碳交易市場機制確立,企業應重點關注碳資產配置及碳權趨勢
巴黎協定第六條的通過象徵全球碳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條款建立了兩種主要機制:國與國之間的雙邊碳交易(第6.2條)和全球碳市場機制(第6.4條),這為全球碳市場奠定基礎。國際排放交易協會(The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 IETA)預估,到2030年,由聯合國監管的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將可達每年2,500億美元,並削減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COP29為全球實現減碳目標提供更具體的方向,台灣雖非締約國,但由於台灣企業出口比重高,為了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產業競爭力,企業必須做好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及揭露,並制定相應轉型策略將是首要任務;做好碳資產配置與管理,朝向碳中和努力,有助於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和接單機會。
台灣政府今年拍板定案碳費制度,碳費將自每噸300元起徵,採用「階梯式調漲」機制,逐步提升至每噸1,200元至1,800元,與全球碳價格接軌。排碳大戶如製造業需要盡早制定自主減量,以獲得減碳優惠費率,避免成本衝擊。環境部自2016年以來陸續規範強制碳盤查名單,近期已公布第三批名單,首度將非製造業的百貨、量販、電信、交通及學校納入,上述產業若能提早預做準備,就能有效應對未來政策。
氣候融資規模突破 有助全球能源轉型
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的低碳轉型,並動員私部門投資,目標達到每年1.3兆美元。這項協議不僅顯示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更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新的資本流向與機會。林泉興表示,全球氣候融資的增長為台灣企業海外布局帶來新挑戰與機會,雖然台灣企業未直接受惠或參與此融資計畫,但這些國際承諾將間接影響台灣企業的海外運營方針。隨著全球氣候融資的增加,開發中國家將獲得更多資金來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台灣企業在海外布局時,除了需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規範,並投入更多資源來提升低碳轉型技術,以滿足當地政府法規及碳排標準。企業應建立完善的氣候管理政策與藍圖,確保能及時應對政策變動所帶來的財務衝擊。
攜手供應鏈夥伴 加速低碳轉型 滿足國內外合規要求
COP29突顯了全球加速低碳轉型的必要性,而2024年KPMG台灣CEO前瞻大調查也指出,在實施淨零目標時企業面臨脫碳成本、脫碳供應鏈複雜性以及缺乏適當的解決技術方案三大挑戰。台灣企業需從供應鏈轉型著手,強化對上下游供應商的碳排放監管,透過提升其認知,協助導入創新技術或資源,加速供應鏈去碳轉型,才能因應全台灣至全球的2050淨零目標。
迎向2025年之際,林泉興建議,企業應優化永續治理,以董事會層級做為號召,縱向深化自身永續營運推動的同時,亦能橫向拓展影響力與監管力至供應鏈合作夥伴,提前掌握國內外永續規範與趨勢,創造新價值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