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个六堆認同出發 共下深化在地个文化認同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9 17:35:45)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為了深入了解「六堆認同」的議題,今(29)日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辦理「六堆文化資產論壇」,從保鄉衛土而凝聚的「六堆認同」轉而挖掘在地文化底蘊以共同形塑出文化認同。本場論壇邀請高屏文資委員吳煬和委員、徐雨村委員、高雄師範大學洪馨蘭教授、臺灣大學李文良教授、高雄科技大學王御風教授、臺北藝術大學王嵩山教授、高屏客家事務及文資單位、六堆12鄉區的代表,規劃以「六堆認同」為討論核心,希冀透過了解歷史上六堆認同的形成背景,到今日透過六堆文化的盤整、體驗及實踐等面向,共同挖掘、關注及展現六堆文化的豐富與多元的樣貌。
從臺灣的歷史發展來看,六堆在地先民在拓墾時期面臨生存的威脅及數次的民變,因而深刻體認團結、合作及凝聚的重要性而成為六堆認同的開端。時序更迭到1948年六堆運動會,更發展成以運動會來連結在地情感及凝聚六堆的認同與共識。「六堆」這個名詞流傳迄今,意味著「六堆認同」凝聚了在地客家人的共同思維和認可,展現了重要的意義。
本場論壇安排4場主題分享及綜合座談,分別由洪馨蘭教授分享從文資的角度來看「六堆(文化)認同」作為臺灣客家無形文資的可行性思考,李文良教授分享從歷史發展看六堆認同的形成,王御風教授則是從文化展演的可能性來看六堆的認同做分享,以及王嵩山教授分享「making 六堆:engaging imagined community」。四位學者分別對六堆認同的倡議、目標等梳理脈絡,提出對六堆文化共同的實踐和願景。
客發中心何金樑主任表示,六堆園區為推動六堆生態博物館,持續運用「共伴共作」的方式,與地方共同記錄在地的文化知識。作為推動六堆生態博物館的平臺,更要主動與在地共同肩負保存客家文化的任務,鏈結地方/聚落並攜手共下打拚;同時,更運用博物館的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等工作方法,結合在地機關及地方社群共同以六堆文化認同為實踐的目標。特別感謝這些年來與高屏公私部門的合作及共同展現實作的力量。像六堆文化資產論壇當天由臺南藝術大學副校長黃翠梅帶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教育資源中心等單位主管來源區交流參訪合作,期望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外,可以走出校園多與臺灣的博物館串連交流;黃翠梅副校長身兼文化部及縣市政府的文化資產委員期望未來共同對台灣所有文化資產貢獻力量。客發中心也繼續與各單位合作,辦理更多的實地記錄及工作坊,讓六堆生態博物館的推動展現更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