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國立成功大學 7 位教授獲獎 展現深厚研發應用量能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13 15:08:52)國立成功大學整體學術表現優異,學者及研究人員最看重的國家級獎項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12 年成大共有 7 位教授獲此榮耀,分別為材料系丁志明教授、化工系吳意珣教授、電機系梁從主教授、電機系莊智清教授、工科系傅龍明教授、機械系劉彥辰教授、水利系蕭士俊教授,均屬於工程領域,也展現出成大創校迄今工程科學領域的深厚實力。
國科會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之科學技術人以才、長期從事基礎或應用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地位,創造社會發展與產業應用效益,展現科研成果之多元價值,增強國家科技實力,而設立傑出研究獎。獎項遴選過程嚴謹,分為初審、複審及決審三階段辦理。決審階段會議至少須有 2 分之 1 以上決審委員出席。如須以投票表決,須獲具表決權之決審委員 3 分之 2 以上同意。
7 位獲獎教授,依姓氏筆畫排序介紹其研究成果及貢獻: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丁志明教授:研究專長為氫能源材料,超級電容材料,鋰電池材料,高熵材料,薄膜材料,超級散熱材料,奈米碳管。
丁志明教授有關高熵陽極催化劑之研究是該領域領先者之一,以簡易之水熱法或析出法,將週期表中 Cr, Mn, Fe, Co, Ni 5 種過渡金屬合成 5 種不同晶體結構之高熵構型。其研究之創新與突破包括領先以實驗數據及理論計算,展現 5 種過渡金屬結合後之電子結構調控具有極其特殊之自由度,同時針對上述 5 種不同晶體結構之高熵構型,藉此高自由度因「材」制宜進行電子結構調控,分別製作出高效能陽極電催化劑,陸續發表 5 篇一系列獨一無二的著作,已小規模量產這些高熵材料,也製作大面積高熵電催化劑極板。丁志明教授高熵電催化劑之研究,開啟不少全球「首發」。在嶄新的高熵材料應用上,亦有獨步全球的夜間發光觀賞用植物技術,是世界上第一件結合高熵材料與觀葉植物藝術之工藝創作。
化學工程學系吳意珣教授:研究專長為循環經濟與碳封存、CRISPR/Cas9 基因編輯、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
吳意珣教授近年來的四大研究創新與突破為,1. 編輯大腸桿菌生產高值化學品的建立碳中和平台。2. CRISPR 基因編輯微藻技術之碳中和平台。3. 綠色智能細胞工廠生產癌症前驅藥。4. 生質尼龍及關鍵化學單體的生產及應用。吳意珣教授所建立的基因工程技術平台,在國際學術上已有重大突破,歷年來發表 150 篇學術研究論文。產學合作計畫合技轉金共 1014 萬元。另外,吳意珣教授積極推動跨領域學習,2016-2022 年出任 iGEM(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學比賽)成大團隊指導老師,成大團隊連續 7 年取得 iGEM 金牌,其中 2019 年獲得 iGEM 世界冠軍寶座(過去 19 年來唯一取得世界冠軍的臺灣隊)。
電機工程學系梁從主教授:研究專長為能源電子、照明驅動、電力電子、功率積體電路設計。
梁從主教授近年來在寬能隙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元件於高性能電源轉換器技術之應用、高升壓比之直流電能轉換器技術、功率積體電路與轉換器控制器及長壽命 LED 驅動電路等研究,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團體 IEEE 認可,於2016年榮升IEEE Fellow。梁從主教授之研究成果不論是學術論文發表的質與量(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超過12,000 次),產學計畫、專利技轉各方面都有十分傑出的表現。自 2022 年起擔任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的 Editor-in-Chief,顯著提升我國在電力電子領域之國際影響力。
電機工程學系莊智清教授:研究專長為航空工程(衛星姿控、導引控制)、控制工程(強健控製、伺服控制)、電子導航(全球定位系統)。
莊智清教授在成大建立衛星研究實驗室,積極進行立方衛星相關研究,讓國家太空中心留意到立方衛星發展趨勢,也帶動國內此一領域活動。其實驗室負責我國獵風者(TRITON)衛星之全球導航衛星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 reflectometry, GNSS-R)關鍵接收機技術之研製。相較於現有功能相似之酬載(美國 NASA 之 CYGNSS 之酬載),莊智清教授團隊所發展之 GNSS-R 酬載之優越性包含 1.實現較佳之觀測解析度與較高之資料率。2.增加觀測與反演之機會。3.有利於風速反演精度之提升也簡化儀器校正之流程。4.有助於酬載之資料處理與誤差之分析。莊智清教授亦率團隊投入智慧駕駛之研究,相關技術之研究藉由技轉與產學合作以協助廠商進行技術發展與產業佈局。
工程科學系傅龍明教授:研究專長為熱流及微奈米系統、微流體系統分析、微機電製程技術、生物晶片及檢測、生醫微流體、微流體應用於食品防腐劑快篩檢測。
傅龍明教授投入教育領域 20 年來致力於發展微流體生物晶片及微流體紙基檢測試片開發研究,透過開發新式檢測晶片及試片,解決臨床上及食品安全之諸多問題,相關研發成果獲近 50 餘項專利(含新型及發明),技術移轉金額約 1500 仟元。透過技術創新,參與兩家新創公司 JIMBIO Corp. 和 WISERGER Inc. 之成立。與 JIMBIO Corp. 進行合作開發出一套微流體粒子自動對焦分析儀,已經開始量產銷售。和 WISERGER Inc. 合作開發微流體智慧行檢測系統及衛服部食藥署合作開發二氧化硫分餾裝置,已提供 3 部微流體二氧化硫分餾裝置原型機供測試完成,經實地實物測試,結果相當良好。歷年來發表近 140 篇學術論文至國際知名期刊,其中 5 篇被選為封面文章及 12 篇文章曾或現為高引用論文(Scopus)。
機械工程學系劉彥辰教授:研究專長為機器人控制、多機器人系統、網路機器人系統、遠端遙控系統。
劉彥辰教授以創新的概念結合嚴謹的學理分析與實驗驗證,產出許多獨特且具有貢獻之解決方案。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1. 網宇實體架構結合新型態移動機器人設計,富彈性與智慧之多無人車搬運系統。2. 先進強化學習與傳統控制理論結合,突破動態影響躍升空中操作性能。3. 創新理論克服動態不確定性與感測器限制,突破時變時間延遲雙向遠端遙控系統。4. 開發聯合連通拓撲通訊與分佈式協調控制,實現多移動機械手臂之任務協同操作。5. 突破雙向遠端遙控系統應用限制,開發動態與運動不確定性下之任務空間控制器。
自 2020 年 8 月迄今 3 年共發表 27 篇學術期刊論文,其中發表於研究領域影響因子排名前 5% 之期刊文共 6 篇。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蕭士俊教授:研究專長為海岸工程、多孔介質流、波浪力學、數值計算。
蕭士俊教授近年來研究專注於海洋/海岸防減災相關研究,包括有1. 海嘯長波基礎研究/現地調查研究。2. 提升海岸韌性核心技術研發。3.柔性工法基礎研究。其基礎研究之相關試驗數據,可作為實務工程設計參考所用。應用研究方面,自 2014 年協助原能會核能研究所進行「PTHA (機率式海嘯危害度分析)」關鍵技術之建置等。就臺灣東、西岸海堤常有波浪越波溢堤風險,提出「智慧海岸防減災」,結合數值試驗、數值預報、物聯網觀測、影像判釋和機器學習建構一套 48 小時海岸溯升預警和即時影像監測系統。迄今,共發表 82 篇 SCI 學術文章,其中超過 25 篇發表在領域排名 10%。有關孤立波研究的文章,超過 100 次引用。近 5 年共發表 35 篇 SCI 學術文章,其中領域排名前 10% 有12篇,領域排名前 30% 有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