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續推0距離直播講座 專訪七娘媽亭創發店談五條港特有的做十六歲習俗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801 16:32:28)南臺科大執行教育部「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團隊,去年因疫情嚴峻本著停課不停學的精神,開發「0距離」直播系列反應不俗,日前再度開辦直播課程,希望藉由課程讓民眾對傳統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計畫團隊為因應農曆七月的到來,承接去年播映寶來香餅舖談鬼月的祭品「三色粿-餓鬼開焰口」的優質表現,今年特別推出針對府城於「七夕做十六歲」習俗的專訪,此次專訪對象為七娘媽亭禮儀用品創發店(原全豐行),來跟民眾解惑做十六歲習俗的由來與禮俗。
位於普濟街(舊名杉行街)的百年婚喪喜慶用品店全豐行,在榮盛時期一年到頭每個月都有民俗禮儀的活動需要協助並製作用品。光是一月過年時分就要大量的製作飯春與春花,第四代董博明先生表示,南部傳統的春花非常的簡樸小巧可愛,北部就是雙層的大花,而春花是過年拜神明使用,都要兩朵花連結一起代表成雙之意,春花的製作都要用蓪草紙去染色,手捏製作而成。過年用量大繁盛期,每年七八月空閒時就要開始製作,才能應付過年需要3000朵的銷量。
到七月最忙的就是做十六歲了,做十六歲的起源在五條港,更精細的說是在五條港裡的南河港。源自清朝時郭姓族人從泉州來此當南河港的碼頭工人,當時以十六歲來區分工資,十六歲前是童工領半薪,十六歲便是成人可領全薪,為了慶祝成年可領全薪衍生而出成年禮。一開始都是在自家祭拜七娘媽,因為祭祀物品的繁瑣,約在二十年前大家統一在西羅殿舉辦,二十年前就是由董先生所籌劃做十六歲。做十六歲的祭祀物品除了胭脂水粉外,有五牲、六濕六乾、甜芋頭、油飯、肉酒、山珍海味、壽麵、一對帶尾甘蔗、紅龜、壽桃、鳥母衣等。因為做十六歲的習俗做完,就要將紅龜分送親友與鄰居,整個南勢街有很多做十六歲成年禮的家庭,產生了「南勢街郭 紅龜吐滿地血」的俗諺,就是在形容七夕當天處處可見分送的紅龜這樣的情景。至於七娘媽亭是由董先生的第一代曾祖父母專門製作廟宇習俗用品的大紙(建醮用的護法六騎等)所創發,主要是要幫七娘媽添妝是給七娘媽梳妝台的意思。七娘媽亭就看每戶人家的經濟能力,經濟優渥的會做三層高,經濟一般的七娘媽亭就只有一層樓。在家做十六歲成年禮的流程,先把所有祭祀物品擺好後開始祭拜,感謝鳥母以往的保護,從今天起離開鳥母宮成年了。之後由家人將七娘媽亭抬高,男孩子就是由外面往裡面鑽七娘媽亭三圈,女孩子將來要出嫁就由裡面往外面鑽三圈。
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表示,文化底蘊USR神農街團隊,去年的「IN水仙宮市場說故事」精彩老行業介紹叫好叫座,才能在今年疫情仍嚴峻時,繼續推廣講座課程。想知道發源於五條港做十六歲成年禮的詳細細節,歡迎大家上五條港文化會館臉書觀看課程,將會對民俗禮儀知識有滿滿的收穫。
資料來源: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www.stus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