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寶搬家記/台北故宮55週年 回顧文物飄洋過海驚險旅程

2020/11/11 16:14(11/12 17:4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大多數人可能都去過故宮,也聽過故宮的許多傳說:外雙溪挖空的後山倉庫、館藏珍品多到3個月展一輪還是一輩子也看不完...。民國54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在外雙溪落成啟用,至今已經55個年頭,回顧大批古物為避戰火幾番翻山越嶺、飄洋過海的驚險歷程,簡直比電影還精彩。

國寶搬家記

故宮國寶的幾段旅途中,有一個名字不可不提:杭立武(倫敦大學政治博士,曾任駐希臘大使、教育部長等)。在故宮文物兩次重大的遷徙過程中,他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乎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故宮國寶的命運,也許將會完全不同。

南京─西南後方(民國26年出發,民國36年回到南京)

民國26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大舉進犯。杭立武當時擔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八國聯軍兵敗後清政府簽訂庚子條約,賠償列強鉅款。辛亥革命後各國紛紛分期退回款項。此單位即為管理英國退款所設。)總幹事,同時也是金陵大學董事長,他認為南京危在旦夕,為了保護無力逃出的百姓,他運用自己的中外人脈,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劃定了國際難民安全區。在這個只有3.86平方公里大小的範圍裡,最多一度擠進了25萬人。

當時的南京市長馬超俊向杭立武提議,應該把存放大批國寶的朝天宮(舊址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清官式古建築)也納入安全區內,或者將國寶移入安全區內。但杭立武認為,一來安全區已劃定,區域不便更改;二來如果國寶藏在安全區內,反而可能引來日軍硬闖,造成更大傷害。因此杭立武建議,故宮文物不宜繼續留在南京,應該運往西南大後方。

杭立武的建議獲得當時的行政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認可,並任命杭立武負責國寶運送。杭立武雖然一度以管理安全區分身乏術為由婉拒,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接下這個艱鉅的任務。但是錢從哪裡來?又該往哪裡運送?

戰爭當頭,國家沒有多餘的預算,杭立武就到處借錢,最後向關務署英籍總稅務司借了10萬元應急。陸路方面由軍方派車支援,但水路方面,可用的國輪都已經上路了,還是運不完,只好租用英商輪船。誰知出發當天,日軍兵臨城下,英國船員怕轟炸不肯開船,杭立武直接爬纜繩上船押運,這才順利出發。

最後一批國寶出發後的第5天,民國26年12月13日,日軍攻破南京,不久後,杭立武所設立的難民安全區也被闖入。在為期超過6週的「南京大屠殺」瘋狂殺戮中,至少有30萬中國軍民遭到日軍殺害,1/3南京城被焚毀,史稱「南京大屠殺」。而當時來不及從朝天宮地庫撤出的2953箱文物,也被日軍強行占用(抗戰勝利後追回)。

從南京出發的文物,分北中南三路,總共1萬6698箱。從民國26年到抗戰勝利,前後8年之間,在旅途上輾轉遷徙,南昌、漢口、長沙、貴陽、昆明、樂山、寶雞、漢中、成都、峨嵋…,翻山越嶺、顛簸流離,奇蹟式地躲過了日軍轟炸、地方盜匪劫掠等恐怖人禍,也躲過了暴雨落石等等驚險天災,總算在民國36年12月全數安然回到南京。

南京─台灣(民國38年出發)

民國37年11月,徐蚌會戰爆發,故宮決定把回到南京不久的文物遷往台灣。當時擔任故宮理事會理事的杭立武,再度負責統籌相關事宜。

這一次,故宮文物依然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方向。第一批出發的文物有772箱,由海軍中鼎艦負責運送。消息傳開,大批人馬也趕來登船,搶著要跟去台灣,一下子把船艙都占滿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只好上船道德勸說,保證一定還有機會到台灣,請大家把機會先讓給國寶,這才有人陸續下船。

相同的場面也發生在崑崙艦運送第三批文物時。滿船的人,說什麼也不願下船,就算連官兵臥艙、甲板、餐廳、醫務室都開放裝載,連艦長室的桌椅床舖都拆了,在嚴重超載的狀況下,最後也只能帶走2千箱中的1248箱。其中還包括了日本退還的大批國寶,特別是汪精衛訪日時贈送給天皇夫婦的大型碧玉屏風。

在長江的另一頭,還有另一批從重慶出發,走空運路線到台灣的國寶,同樣面臨驚險曲折的旅程。

這是來自河南博物館的一批精選文物共69箱,也在民國38年10月找上了杭立武。空軍隨後調派兩架專機載運,仍然無法全數帶走,只能再次忍痛選擇了其中38箱,在最後一秒起飛搶運到台灣。這批文物就是今日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基礎。

就這樣,包含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全套「四庫全書」、王羲之真跡唐代摹本「快雪時晴帖」、宋代名家范寬「谿山行旅圖」、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實體「散氏盤」等稀世文物來到了台灣。最終抵達台灣的文物總數,只占北平南遷箱件22%,其中還有早期就離開北平故宮,曾到倫敦、莫斯科及列寧格勒展覽過的精品。至於留在北平故宮的文物,由於當時院長馬衡早就決定投共,在他幾番拖延牽扯之下,竟是一箱也沒有運出。

北溝庫房─北院(民國38年抵台,民國54年北院落成)

遷徙來台的文物,起初借放在台中糖廠倉庫,民國39年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全部文物入庫存貯。民國42年再於北溝庫房附近山地開建小規模山洞,以備必要時緊急收存最重要的文物。北溝山洞庫房呈U字形,內部約可容納文物600箱。

此後15年間,故宮與中央博物院合組聯合管理處,逐箱逐件清點遷台文物,並編製詳細目錄。因為國內外參觀請求不斷,北溝這邊逐漸建立小型陳列室開放參觀,也選送藏品赴國外展覽,獲得熱烈迴響。民國54年,位於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北院落成,北溝庫房文物開始北運,讓文物更完善的公開陳列。

想進一步了解這段故宮文物遷台的早期歲月,可至故宮觀賞「北溝傳奇」展覽,展出期間至2021年3月7日止。

台北故宮被譽為中華文化寶庫,是國際人士來台觀光必遊景點,每年有數百萬遊客到訪,多次入選全球10大熱門博物館,海外展覽同樣也屢受好評。為了平衡南北的文化資源差距,讓南部民眾也能欣賞珍貴文物,民國90年開始了故宮南院的籌建規畫。

故宮南院

歷經15年、5任院長,故宮南部院區民國104年12月在嘉義太保啟用,現代化高挑建築,與台北故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許多人氣國寶如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巡移至南院展出,108年入館人次已達104萬人次,成為南部民眾陶冶性情與遊覽的好去處。

疫情加速故宮數位轉型

今年受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參觀客群以國外觀光客為主的故宮北院,光是今年4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門票收入就下滑96%。以國內觀光客為主的故宮南院,參觀人次反倒比北院多。

故宮院長吳密察說,因為疫情關係,讓故宮更加速數位轉型,未來也會把更多心力放在「數位化」,期望有一天要讓故宮69萬件典藏全都數位化。同時,故宮也舉辦線上策展活動,邀請國內外民眾運用故宮Open data策展。

有此一說?

民國38年12月初,共軍兵臨城下,杭立武與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副院長朱家驊、政務委員陳立夫等人,終於必須搭機離開重慶。就在飛機起飛的前一刻,國畫大師張大千抱著他當年在敦煌壁畫前臨摹的78幅作品趕來了。

此時飛機已經嚴重超載(據說閻錫山還帶了大量黃金),已經帶不上張大千與他的畫作了。杭立武心一橫,把自己的行李丟下了飛機,讓出空間給張大千。唯一的條件是,到了台灣後,張大千得把這批畫全數捐給故宮。為求慎重,杭立武還請張大千立下字據。

愛畫如命的張大千,之後遷居南美洲,先落腳阿根廷,後定居巴西,並且在歐美各地舉行多次畫展,直到民國58年(1969年),才終於兌現承諾,把這批敦煌壁畫臨摹本寄到故宮。

事隔多年,故事中的主角皆已故去,許多細節也將永遠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閻錫山是不是真的帶了大批黃金?杭立武丟下的行李裡,到底裝了些什麼東西?如今都已經成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張大千當年割愛的那批敦煌壁畫臨摹本,如今的確存放在故宮裡...。

故宮有三寶?

故宮珍藏寶物千萬件,其實並沒有官方認定的「故宮三寶」或者「鎮館之寶」。現在坊間流行的「酸菜白肉鍋」: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之所以會成為「故宮三寶」,純屬巧合。

故宮在台復院之後,在外國學者的大力稱頌下,形成了第一代「故宮三寶」:谿山行旅圖(北宋,范寬)、早春圖(北宋,郭熙)、萬壑松風圖(北宋,李唐)。然而畫作「紙壽千年、絹壽八百」的限制,為了保護文物,不能常態展出,之後才在民間旅遊業者的推波助瀾之下,捧出了不受限制,隨時看隨時有的新一代「故宮三寶」。

翠玉白菜》

兩岸故宮合計共有至少4件翠玉白菜,但只有這一件大紅大紫。這顆翠玉白菜最早陳設在清代光緒皇帝瑾妃居住的永和宮中,以寶石盆景的姿態,直立於一只掐絲琺瑯花卉紋四瓣盆之中。一說當年珍妃、瑾妃同時出嫁,瑾妃嫌自己的嫁妝不夠豐厚,珍妃便把這顆翠玉白菜讓給了她。

這顆翠玉白菜是典型的巧雕作品,利用輝玉天然色澤分布,巧妙營造出渾然天成的效果。一般認為,白菜的顏色青、白,諧音為「清白」,表示人品純潔;菜葉上的螽斯與蝗蟲,則是借用詩經南風中的「螽蟲」篇章來象徵多子多孫。

肉形石》

肉形石的年代也不算太久遠,清代康熙(1662年-1722年)年間才由内蒙阿拉善左旗進貢入宮。同樣也是一件巧雕作品,利用瑪瑙類礦物天然累積出的層層色澤,加上適當的打磨與部分染色,創造出這一件層次分明、真假難辨的「東坡肉」。靠近仔細看,會發現「肉」與「皮」的表面,毛孔、肌理樣樣俱備,堪稱比能吃的「東坡肉」還「東坡肉」。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不但是現存銘文青銅器中字數最多者,文章本身也是是西周散文代表作之一,書法也是金文中最成就最高者。

自從清代道光23年(1843年)在陝西歧山出土以來,毛公鼎輾轉多人之手,幾度險些流落海外,包括美國、俄國、英國、日本都有人試圖收買,甚至巧取豪奪。最後由富商陳詠仁購得後,在民國35年(1946年)捐贈給政府。

毛公鼎是「故宮三寶」中,唯一一件真正被評定為「國寶」的文物。其餘兩件,都只是「重要古物」等級。

你可能想知道:國寶與重要文物有何差別?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可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由主管機關指定後公告登錄。以毛公鼎為例,它被指定為「國寶」的理由是: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歷史流傳已久或史事具有深厚淵源;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等。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之間認定的差異性,很可能在於數量多寡,也就是「稀有性」。越稀有又同時具備文化意義者,也就越有可能被指定為國寶或重要古物。(編輯:李怡瑩)10911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