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中歐班列終站杜伊斯堡 盼成一帶一路歐洲門戶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4月11日
5年前,德國西部城市杜伊斯堡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迎接來自重慶一列載滿貨品的火車。這條橫跨歐亞的鐵路貨運,儘管目前運量相當有限,未來運輸時間如果縮短,有機會與空運一較長短,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重要門戶。
杜伊斯堡(Duisburg)所在的魯爾區(Ruhrgebiet)是德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以採礦業和鋼鐵業聞名於世,被視為戰後西德經濟奇蹟的代表。不過,德國的鋼鐵業近年來大幅萎縮,魯爾區反倒成貧窮和沒落的象徵,失業率居高不下。
人口50萬的杜伊斯堡,位於萊因河(Rhein)與魯爾河(Ruhr)交界處,附近水道縱橫交錯,高速公路和鐵路網密集,離荷比盧等西歐國家和杜塞道夫(Duesseldorf)機場又近,本身就有優越的地理優勢。
現年65歲的史塔克(Erich Staake)是杜伊斯堡再造的功臣。1998年,史塔克接任港務公司總經理後,杜伊斯堡港即大舉擴建倉庫和港口,方便船隻、火車和卡車同時卸貨和轉運。目前該港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吞吐量直逼德國第一大港漢堡。
史塔克不僅成功打造現代化的物流樞紐,也看好中國帶來的商機,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推手。2011年,遠從重慶來的火車第一次抵達杜伊斯堡,橫跨歐亞的鐵路運輸首次開通。
2014年3月,一帶一路計畫宣布後沒幾個月,習近平即率團訪問杜伊斯堡,參加「絲綢之路-中歐鐵路大通道」儀式,迎接中國來的火車。從此,德國與中國之間開始有貨運列車定期往返。
歷經5年的發展,杜伊斯堡如今已是「中歐班列」重要的終點站,不僅班次最多、路線也最廣。中歐班列遠從重慶、武漢等中國城市來,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到杜伊斯堡,全長1萬1000公里,運輸時間14天,遠比海運的45天短。
去年,這條每週35班的路線,一共運送了13萬TEU(20呎貨櫃),佔杜伊斯堡港全年營運量的3%到4%之間,規模還相當有限。
不過,杜伊斯堡仍繼續向中國廠商招手,目標是透過一帶一路的連結,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重要門戶。
目前杜伊斯堡全城有100多家中資企業進駐,在地的杜伊斯堡-艾森(Duisburg-Essen)大學,吸引2000多名中國學生就讀,該校的東亞研究所也號稱是德國規模最大的當代東亞研究機構。杜伊斯堡正發展成德國新興的中國城。
杜伊斯堡港還打算與中資握有多數股權的希臘大港彼里夫斯港(Piraeus)合作,透過鐵路與地中海連結,並投入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Minsk)近郊中白工業園的物流建設,希望將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從14天縮短到10天,一如史塔克的願景:「屆時就有機會與昂貴的空運競爭。」(編輯:施燕飛)10804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