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結合創意包裝 北市西區風華再現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4日電)當台北市東區店面苦於高房租而歇業他遷之際,人潮回流的西區正翻身崛起。老西區人認為,西區跨3世紀的文化歷史底蘊在新創意包裝下,西城古今交融的風華再現。
大台北的發展早從清朝兩岸貿易開始,促使大稻埕和艋舺(萬華)一帶傳統市集的商業蓬勃,帶動茶葉、藥材、南北貨等相關產業的交易與發展,富商巨賈穿梭西區一帶,繁華耀眼。
時序推移至今,台北市從中山南北路以西至萬華淡水河邊一帶,都算是西區的範圍,但不同地段商圈,各有風貌。
從中山南北路到重慶南北路以台北車站為主軸,因交通而產生經貿的商圈;重慶南北路到漢口街的北門商圈,則充滿了日治時代都市規劃軌跡的棋盤街道;漢口街到長沙街一帶則是觀光客為主、日夜生活都精彩的西門町。
台北市西門文化創意協會創會會長、已在西區居住超過一甲子的文史工作者黃永銓表示,台北市西區的城市規劃早從清朝日治時便開始,到了1920年有了市區改正計畫,分成好幾個町,西區一躍成為全台最繁榮地區。
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百萬人口移來台灣,外地人到台北,出了火車站就屬此地最熱鬧,1961年接連著8棟樓的中華商場落成,南北雜貨、各省食品應有盡有,在中華商場吃著「點心世界」的鍋貼,配著縱貫線火車通過柵欄放下的的噹噹聲,更是多數台北人年輕時的記憶,那是西城風光鼎盛的時代。
黃永銓說,隨著台北市鐵路地下化、捷運板南線開工以及中華商場在1992年10月拆除,西門一帶很多公有地遭占用,市容混亂,風光不再;繼之而起的是東區的繁榮和新潮,吸引台北人的目光,加上台北市政府從長安西路搬到信義計畫區,更確立東區的閃亮明珠地位。
雖然人氣退潮、風光不再,但卻抹不去西區的歷史文化底蘊,休養生息後,等待重新撢掉灰塵、包裝再出發。
黃永銓分析,從1994年底台北市首任民選市長起,歷屆市長大力支持西區軸線翻轉計畫,加上1989年完工的鐵路地下化,和1999年完工的捷運板南線,大幅改善市容,因交通便利帶來的人潮,重新活絡西門町。
市政府在改造路型之際,也順勢收回許多被占用的公有地重新活用,黃永銓形容,西區彷佛有了新生命,形成古蹟、商場、商店街、行人徒步區的經營型態,讓西區頗有人潮再現、回復過往商業發展的活力。
服務於新光三越百貨南西店逾20年的行銷經理李香萩,看盡中山北路、南京西路、承德路、台北車站一帶都市軟硬體和人文的演變。她表示,中山北路在日治時代就非常熱鬧,外來觀光客也多,變成北市西區的特色之一,頗有日本東京表參道的韻味,再加上林森北路的條通,吸引眾多日本觀光客流連於此。
李香萩說,80年代後新光三越百貨在南京西路興起,最多時有3棟樓的店面,延續中山北路、林森北路的人潮熱鬧,連接到承德路、台北車站、大稻埕一帶,形成古今文化交錯、快慢並敘的獨特韻味,在東區未興起前,西區就是兼顧新潮流行、悠閒從容的商業重鎮。
雖然東區從忠孝東路4段一路發展到信義計畫區,李香萩觀察,東區是以百貨貿易、國際商業見長,逐步形成一種「東區和東區競爭」,也就是復興南路到延吉街一帶的老東區與信義計畫區的新東區競爭,中間從光復南路到基隆路突然沉靜下來,熱鬧氣勢中斷。
西區的商圈則未出現彼此競爭的局面,李香萩發現,這些商圈反而各自在不同的文化歷史基礎上綻放各色花朵。例如迪化街、環河北路大稻埕一帶,早期是兩岸貿易港口重鎮,如今更是紡織業加工絲、布料、服飾設計的大本營,更是許多巨富的起家厝。
南京西路到大稻埕之間則充滿著「巷弄文化特色」,她舉例,赤峰街由傳統的打鐵街逐漸有年輕人進駐的個性小店;南西商圈是咖啡店、髮廊超密集戰區,文創店、個性小店、韓貨小店也在巷弄間讓遊客充滿驚喜;目前正在改建的中山捷運站到雙連站路面的線型公園還有表演舞台,預料將帶來各種年輕文化,讓此地更豐富。
西區商圈到了火車站前,因交通帶來的繁榮更不用多說,未來若是雙子星大樓通過審查後,新潮風格和後車站的傳統將相互交融,與西門町的繁榮連成一氣,西城將可再起。(編輯:林淑媛)10804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