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台灣走過40年風華 核一功成身退
告別核一專題之1(中央社記者蔡芃敏台北2日電)台灣首座核電廠,核一廠1號機運轉40年後,執照將在12月5日到期。陪伴台灣歷經能源危機、經濟起飛年代,核一廠1號機將功成身退,成為台灣第一座除役的核電廠。
座落於新北市石門區十八王公廟旁的核一廠,位處乾華小坑峽谷,面向東海,乾華溪水清澈,成群魚兒順著魚梯迴游,每年4月至9月,廠區內野百合花迎風搖曳,見證了核一廠40年的美麗與哀愁。
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兩座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世人第一次見識到原子彈威力與對人類帶來的傷害;不過,美國總統艾森豪1953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宣言,揭示原子能自此從具有殺傷力武器轉為發電等和平用途。
1960年代台灣主要電力來源為火力發電,但因缺乏自產能源,且當時兩岸情勢高度緊張,為確保能源安全和發展經濟,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決定發展核電,並於1964年開始推動興建核電廠,開啟了台灣核能發電時代。
核一廠1號機在1970年核准興建,由陳振華擔任首任廠長,1978年12月10日正式運轉,同時也列名十大建設之一。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表示,電力與民生福祉、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電廠更被視為是經濟發展指標之一,當時新北市的三芝區、石門區都是可能興建地點,兩區都爭相搶蓋,核一廠最終在美國顧問公司建議下選定蓋在石門區。進入廠區還要先經過山洞,推估可能是戰略考量,不讓敵軍輕易掌握台灣發電命脈。
在興建核電廠前,聯合國資助台灣菁英到美國受訓,培養核能所需的人力。爾後,台電也陸續送500多名員工到美國接受核能發電基礎訓練,在國外做實地的技術訓練。徐造華說,「當年台電不惜砸重金培訓,花在員工身上的黃金,比員工體重還重」。
核一兩部機組總裝置容量為63.6萬瓩,據1973年10月被派往核一廠工作的前廠長陳台裕表示,第一部反應爐是由美國奇異公司負責安裝,台灣工作人員在旁觀摩學習,將流程寫成程序書,2號機安裝時就由國人獨立完成。
不僅如此,他說,當年第一座反應爐運送時,台灣完全沒有運送經驗,不知道重達450公噸的反應爐在運送途中會發生哪些狀況,結果短短9公里的路,反應爐足足花了2個晚上才「走」到核一廠。
更不用說,具高敏感性的核燃料運送,早期均以執行「建台演習」作為運送核燃料的代號,各單位的人更是嚴陣以待,力求安全機制滴水不漏。
而核一廠也不負所望,徐造華說,1979年發生石油危機,當時國際油價大漲,核一以較低的發電成本提供台灣穩定電源,發電量曾占比超過50%,協助台灣度過能源危機,更曾在2004年3月至2005年9月連續運轉538.4天,締造當時沸水反應爐(BWR)機組世界最高記錄。
曾任職於核一廠的核後端處副處長潘維耀形容,當年員工提著手提箱上下班「走路有風」,台電也被視為是鐵飯碗,薪資算是相當優渥。
在時空轉換下,現今許多環團和居民對核電廠、廢棄物產生疑慮,尤其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後,更讓台灣各界對核能安全產生疑慮。台電也在同年3月25日啟動核一、二、三廠「電廠安全防護總體檢」,並在完成總體檢報告後,經原能會11月確認無重大或立即弱點,運轉安全無虞。
不過,核一1號機在2014年12月10日進行第27次大修作業,卻在同年12月28日執行燃料挪移填換作業時,發現其中1束燃料組件把手鬆脫,以致原本預定在2015年1月14日完成的歲修延期,創下台灣核電廠最長歲修停機期間。
台電曾在2013年12月提交原能會核一延役申請,2015年11月將「核一廠除役計畫」提送原能會審查,2016年7月撤回延役申請案,2017年6月原能會審查通過核一廠除役計畫,但地方居民關注核廢料、拆除後廢棄物,發聲反對設置核廢料乾式貯存設施。
面對居民的擔心,徐造華承諾,台電會持續努力溝通,並讓民眾了解台電會以安全為優先,進行除役作業,核廢料最終存放處絕不會是核一廠內。(編輯:林孟汝/林淑媛)10712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