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探討台灣不好意思文化 BBC旅遊版:不停道歉的島

2018/11/1 21:37(11/1 22:1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倫敦1日專電)英國廣播公司(BBC)旅遊版今天發布「不停道歉的島」報導,探討台灣的「不好意思」文化,表示這4個字不僅是道歉,而是展現出台灣人害羞、謙遜等各種含藏的情緒感受。

BBC記者阮蕾(Leslie Nguyen-Okwu)在文中表示,如果直譯「不好意思」(buhaoyisi)這4個字,可能會翻成英文「不好的意思」或「不好的感覺」,但這4個字簡直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可以應用在諸多場合,像是在餐廳想叫服務生,可以說「不好意思」,也可以是展開一段對話的起手式。

「不好意思」常常掛在台灣人嘴邊,它雖然等同於德文的Entschuldigung,或是英文的excuse me,但要正確翻譯出「不好意思」,並不簡單。西方的「抱歉」(sorry)太過局限,無法涵蓋「不好意思」帶有的社交禮儀等各種意涵。

阮蕾表示,在台北搭捷運,在乘客摩肩擦踵的同時,你會聽到「不好意思」的聲音此起彼落;在教室裡,你會看到學生以「不好意思」開始提問,又以「不好意思」作結,帶有一絲感激的意義。而打開電子郵件,第一個看到的字眼通常也是「不好意思」,表示「抱歉要稍微打擾你」。

她寫道,對於一個不知情的外來者,台灣似乎是全世界最愛道歉的國家,時時刻刻都在說抱歉。但事實上,「不好意思」文化展現出這個島的謙遜、害羞等各種含藏的情緒感受。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退休教授李勤岸表示,台灣的「不好意思」文化受到日本殖民及儒家思想影響,雖然這個詞具體出處不明,但兩千多年儒家思想談和諧、注重人際關係,而非個人的關係,應該有相當大的影響。

李勤岸表示,「不好意思」是台灣特有文化,在其他華語世界不見得盛行。台灣街頭到處都可以聽到「不好意思」,但到了中國大陸或馬來西亞,「不好意思」就沒那麼常見。

全球最大旅外人士網站InterNations針對1萬2500多名外籍人士進行調查,台灣持續高居全世界最友善的國家之一。高達9成在台灣的外籍人士認為台灣很友善,相較於他國平均僅有65%認為友善,還有超過1/3外籍人士想定居台灣。

然而,道歉的頻率太高,卻也讓「不好意思」流於形式,結果導致誠心的道歉或懺悔越來越少。加上台灣受到國際孤立及經濟景氣低迷等情況,造成所謂「鬼島」現象。

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陳文輝表示,台灣常被視為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棋子,沒有太多被正式承認為國家的外交裝飾。他認為台灣的愛道歉,乃至磕頭文化最終不會有好結果,甚至可能造成社會衰敗。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這麼悲觀,李勤岸就認為「不好意思」文化是讓台灣社會維持和諧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這種文化消失,數世紀以來的傳統也將隨之消失。

他表示:「如果台灣社會維持這個概念,每天說不好意思,這個社會將會更有禮貌、更有道德感,也更加內斂。如果不是,社會就會變得沒禮貌、沒道德感且更具攻擊性。」(編輯:郭中翰)10711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