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汙染有解 吃塑膠酵素成未來救星
(中央社佛州坦帕市16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報告說,美國與英國研究人員無心插柳柳成蔭,開發出一種可以分解塑膠的酵素,最終有助於解決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
每年有800多萬噸塑膠倒入全球海洋,大家愈來愈擔心,這種由石油製成的產品會殘留毒性,對人類健康與環境構成危害。
就算做了回收,多數塑膠產品仍可留在環境中好幾百年,因此研究人員在尋找更好的分解方法。
法新社報導,英國朴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與美國能源部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科學家,決定專心研究數年前在日本發現的一種自然形成細菌。
日本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細菌是最近才在廢物回收中心演化而成,因為塑膠是在1940年代才發明出來。
這種細菌稱為Ideonella sakaiensis,似乎專吃一種塑膠,即廣泛用在寶特瓶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研究人員原本盼藉著分析結構,了解其中一種酵素PETase怎麼運作。
這篇發表於美國同儕審查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報告說:「結果他們更進一步,無意間開發出一種酵素,甚至能更有效分解PET塑膠。」
研究人員使用比太陽光亮100億倍的超強X光,製造超高畫質的PETase酵素3D模型。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與巴西坎皮納斯大學(University of Campinas)的科學家做了電腦建模,發現PETase酵素看起來很像另一種酵素,也就是在真菌與細菌中發現的角質分解酵素(cutinase)。
不過,PETase酵素有個地方有點不同,研究人員假設,這就是可以分解人造塑膠的地方。
因此,他們改變PETase的活性部位,讓它變得較像角質分解酵素,無意間發現這種變異酵素,在分解PET上甚至比天然版的PETase更有效。
研究人員說,他們目前在進一步改善這種酵素,希望最終能將分解塑膠工作,提升到工業用層級。(譯者:張曉雯/核稿:鄭詩韻)1070417
延伸閱讀》英國擬25年內 根除所有不必要塑膠垃圾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