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域動物紅皮書出爐 15種列極危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0日電)農委會特生中心公布與林務局合作2年完成的台灣所有陸域脊椎動物五個類群,共617種動物受脅狀態評估與紅皮書名錄出版,其中15種列極危;而受脅物種數計105種,占近17%。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公布,特生中心與林務局歷時兩年完成台灣所有陸域脊椎動物五個類群,共617種動物的受脅狀態評估,以及紅皮書名錄的出版。
特生中心棲地組助理研究員楊正雄表示,這次國家級的評估首次完整採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評估方式,同時納入地區性評估程序,評估方式不僅符合國際主流趨勢,且具科學基礎。
他指出,這617種受評脊椎動物中,包含陸域哺乳類80種、鳥類316種、陸域爬行類89種、兩生類37種與淡水魚類95種。
他進一步指出,研究結果顯示,約有16.9%(105種)的脊椎動物列入在國家受脅,包含極危CR種(15種)、瀕危EN(36種)與近危VU(54種)三類受脅物種數,計有哺乳類12種、鳥類52種、爬行類5種、兩棲類11種及淡水魚類25種。
他並說明,當中列為極危的有15種,占所有納入評估物種的2.4%,包含陸域哺乳類的台灣狐蝠與歐亞水獺;鳥類有青頭潛鴨、環頸雉、林三趾鶉、黑嘴鷗、琵嘴鷸及黑嘴端鳳頭燕鷗;陸域爬行類為金龜;兩棲類為南湖山椒魚與豎琴蛙;淡水魚類為日本鰻鱺、溪流細鯽、巴氏銀鮈與蘭嶼吻鰕虎。
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動物組組長鄭錫奇說明,這些物種面臨極危的原因,有些與人為獵捕有關,例如日本鰻鱺;有些則與棲地與分布範圍縮減有關,例如台灣狐蝠與金龜;有些則與外來種雜交有關,例如環頸雉。
以及有些種類則是原本族群成熟個體數量稀少及分布範圍狹小,容易受到已知或不明威脅而導致數量再更減少,例如青頭潛鴨、林三趾鶉、南湖山椒魚與巴氏銀鮈等。
他也指出,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比較容易改善,對比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因為難以改變,則較難以改善,希望資訊發布及被引用,可以提高人類的保育觀與行為。10608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