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恐攻後創傷 進戲院先找逃生門
恐攻撼人心 歐美生活蒙上陰影專題(一)(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4日專電)巴黎連續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前所未有的慘重死傷,無可避免地給巴黎人帶來一種創傷後的壓力,有些人選擇照常生活,但也不由得在搭地鐵時留意旁人,進戲院先找逃生門。
11月13日晚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成員幾乎同時在巴黎不同地點發動恐怖攻擊,有的使用自殺炸彈,有的持槍濫射,共造成130人死亡。
死傷最慘重的在巴塔克蘭劇場(Bataclan),當晚演出的是美國樂團「玩命鷹族」(Eagles of Death Metal),超過80名觀眾喪生。
除了劇場,被攻擊的還有餐廳和咖啡館,都是巴黎人晚間放鬆或聚會常去的地方,也因此,這次攻擊案發後,氣氛與1月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槍擊案有很大不同,人們不免會想,「那天晚上,躺在那裡的可能是我」。
自那以來,法國原本就維持在最高層級的警戒明顯更加嚴格,原本進出美術館或商場等公共空間就要檢查隨身行李,現在警衛進一步要求人們解開冬天厚重的大衣,查看是否穿有炸彈背心或攜帶武器。
案發後4天,安娜貝爾(Annabelle)受朋友之邀看一齣馬戲表演,幾經猶豫,她選擇去,只是「進了戲院,我先找逃生門在哪裡」。
她在一間酒吧受訪時說,「那是一個來自魁北克(Quebec)的現代馬戲表演,非常精彩,本來觀眾席的氣氛因為那件事而有點緊繃,但很快就被逗得哈哈大笑」。
「可是我一邊笑一邊無法克制地想,如果這時候『他們』走進來了,我們是不是都會在笑聲中死去?我要怎麼先躲在椅子下?要從哪條動線奔往逃生門?」。
案發隔天是個週六,也是曼儂(Manon)舉辦生日派對的日子。雖然大部分朋友都說,此時更要以正常生活來展示堅強,但曼儂已經沒有慶祝的心情,也暗暗擔心聚會會有危險,所以「不向恐怖屈服,話是沒錯,不過這次就取消吧」。
安娜貝爾和曼儂都認為,這次攻擊多多少少改變了巴黎,重建安全感也還需要時間,但影響未必全是負面。
安娜貝爾說,法國人平時有點像散沙,不太把愛國掛在嘴上,但這次表現得很理性,也藉機重新思考共和國的價值是什麼、想要的未來又是什麼,也許會讓人更關心政治。
話說到一半,酒吧的玻璃門應聲而開,她們不約而同地轉頭看了一眼來人,然後對視沉默。1041205
※你可能還想看:
比利時莫倫貝克區見報 沒好消息
巴黎恐攻英提高戒備 穆斯林憂處境
加州槍擊與巴黎恐攻 美再現保守氛圍
恐懼伊斯蘭效應 牽動美總統大選
恐攻事發地恢復營業 巴黎人要向前看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