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獎黑暗面 生產化學武器也獲獎

2015/10/4 21:43(10/4 22: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4日綜合外電報導)談到諾貝爾獎,大家就會想到改善人類生活的開創性研究,但是這個獎也曾頒給一些極不人道的發明,諸如化學武器、DDT,以及曾被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法新社報導,多年來,曾爆發無數諾貝爾獎爭議,包括有些作家被忽視,有些科學家宣稱他們才是最先發現者,或是輿論兩極的和平獎。

不過,部分科學獎事後看來,對於當初挑選得主的委員會似乎顯得尷尬。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也許是對1918年將化學獎頒給德國化學家哈柏(Fritz Haber)的一種彌補。

哈柏因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獲獎,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產,目前依賴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肥料。

但是哈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和其他毒氣,並使用於比利時伊波戰役(Battle of Ypres)塹壕戰,造成近百萬人傷亡,因此也被稱為「化學戰爭之父」。

曾著書論述哈柏得獎一事的瑞典化學家殷曼森(Inger Ingmanson)告訴法新社,德國戰敗後,「他根本沒指望獲獎,他更擔心的是遭到軍事法庭審判」。

這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獎項之一。

法國化學家葛里納爾(Victor Grignard)也因研發毒氣獲得諾貝爾獎,不過那是在1912年,一次大戰還未爆發,毒氣也尚未用於戰爭。

●時機不對

哈柏1918年得獎爭議,本該讓評審團挑選戰後得主時,三思而後行。

但在1945年11月,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攻擊才剛過三個月,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發給發現核裂變的德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

哈恩1938年發現的核裂變現象,對發展原子彈至關重要。

不過哈恩從未致力將他的發現運用到軍事上。

哈恩在英格蘭戰俘營,得知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時告訴同營戰俘,「謝天謝地,我們(德國人)沒有成功」製出原子彈。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抉擇令人困惑,尤其是原子彈才剛造成浩劫。

諾貝爾獎檔案顯示,瑞典皇家科學院早在1940年就想把獎頒給哈恩。1944年,同儕認為他是「諾貝爾獎秘密得主」,只等待戰爭結束後領獎。

根據1995年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一篇文章,提名哈恩獲得評審團學者支持,他也是1944年化學獎唯一獲提名人,他們認為他夠格,不理會政治考量。

部分評審團成員希望等待美國對原子彈的最高機密戰時研究結果,再做定奪,但是他們畢竟是少數。

哈恩終於獲得1944年化學獎,但是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領獎。

●遭奚落得主

哈恩的發現爭議性不大,是後來的應用才引發爭議。

有些研究則不然,包括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葡萄牙神經病學家孟尼茲(Egas Moniz)。孟尼茲得獎原因是「在某些精神變態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治療價值」。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目前只用在罕見的情況。諾貝爾獎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網站嚴肅地指出,這項手術「具有爭議性」。

現在對這項手術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大腦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患者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

197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飛越杜鵑窩」(One FlewOver the Cuckoo's Nest),將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描述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

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調查顯示,大約1/3病例在手術後沒有多少變化,另外1/3比術前惡化。隨著後來藥物治療和其他更精確腦外科手術的發展,這項手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被拋棄。

精神病學家、前醫學獎遴選委員會委員詹松「(Bengt Jansson)寫道:「我看不出有什麼好憤怒的,那是1940年代,當時根本沒有其他療法。」

有些得主遭到環保人士抨擊。

在孟尼茲得獎前一年,瑞士科學家穆勒(Paul Mueller)因發現DDT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當時DDT可用於消滅傳播瘧疾的昆蟲。

DDT後來被發現對人類和野生動物構成危害,全球禁用。

然而,後來又有科學家因為殺蟲劑得獎。

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波勞格(Norman Borlaug)因將雜交育種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至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波勞格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

20世紀中葉,他致力於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廣高產小麥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1963年墨西哥成為小麥淨出口國,1965-1970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麥產量倍增,被稱為綠色革命,千百萬人因此免於飢餓。

不過波勞格推廣的技術受到環保人士和部分營養學家抨擊,他們認為雜交育種違背自然,會有負面影響。1041004

※你可能還想看:
數字看諾貝爾獎》最老和最年輕的得主是誰?有多少女性獲獎?
不說不知道!諾貝爾獎得主獎金原來這樣花
搞笑諾貝爾獎》「蛤?全世界通用」,但你知道各種語言怎麼發音嗎?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