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強走出醫院 首任隊醫扛起防疫重擔
疫情下的運動員4(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9日電)從穿梭醫院的診間,到往外跨出一步,醫師楊怡強首次擔任隊醫就是隨台灣女足出征在印度舉行的亞洲盃,而在疫情之下,除了原本運動傷害防護工作,還得一肩扛起全隊防疫任務。
現年31歲的楊怡強現任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醫師,面對中央社記者的訪問,侃侃而談今年初協助台灣女足防疫工作那段經歷時,很難想像他在那之前並無相關隊醫經歷。
今年1、2月在印度舉行的亞洲盃女子足球賽攸關2023年世界盃門票,在國際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依舊嚴峻之際,楊怡強毅然決然接下隊醫工作,他當時下定決心,「不論在印度發生什麼事情,不管比賽比得怎麼樣,我絕對要把大家安全地帶回台灣,盡全力不要讓任何台灣人因為疫情或別的緣故,被滯留在印度的飯店或是醫院中」,而這份信念是他對自己最低限度的要求。
從確認出國到隨隊出發僅間隔3週的時間,楊怡強白天在醫院工作,晚上則抽空翻閱運動醫學相關書籍,除了向友人取得印度當地醫院的醫師、護理師聯絡方式外,還情商國內皮膚科、婦產科、感染科、胸腔內科、眼科、家醫科的醫師擔任後勤顧問,並把握機會向過去曾擔任隊醫的前輩請益,透過彼此交流,初步的隊醫運作模式逐漸在他腦海中成形。
儘管出發前曾設想遇到各種防疫狀況,但抵達印度後,亞洲盃防疫政策持續變動,仍對各國運動代表隊充滿考驗,從入境後3天採檢一次,到越來越多球員傳出確診後,縮短採檢時間。楊怡強:「變成3天只是參考,其實有不到3天就測,但篩檢越來越密集,隔離卻越來越鬆,因為大會沒辦法讓每個球員等14天(解除隔離)。」
除了每日例行性協助球員治療,楊怡強還得擔負起確認全隊採檢結果的工作,最初主辦單位會將全隊PCR結果彙整成一張表,後來改為個別寄發每名球員採檢結果,「有時候還會重複發信,可能會有80封信,每個球員有兩封,要再三核對」。楊怡強只能邊核對,邊安慰自己,大會工作人員也很辛苦。
「怡強這一趟他去,心理壓力一定很大。」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副秘書長焦佳弘回憶起,年初率領台灣女足征戰亞洲盃,在抵達印度後發現當地狀況很糟,當時緊急向榮總感染科求助,力求在防疫需求和比賽之間找到另外的平衡點,「至少不會讓復健專科醫師覺得自己被丟到戰場上」。
楊怡強第一次擔任隊醫,從事前請益,到遇到狀況時邊學習、邊摸索,還得調整心態,瞭解在醫院和身處球隊之間的不同。
一般醫院的決策都是以病人健康考量為依歸,但當楊怡強置身於球隊之中,除了健康防護外,還把球隊求勝納入考量,以球員需求為中心。他不斷地在教練團、防護員與球員之間來回穿梭,秉持著保護球員安全的理念,歷經多次溝通和協調,設法讓球員發揮最大戰力。
在楊怡強眼中,球員本質雖和一般病人不同,但身上同樣也會有病痛,「他們大多是身體素質高於一般人的超人,有時候不只是希望比較不痛而已,而是要表現得更好」。
不過,由於賽期休息時間短,先前需要花較長時間的復健選項,短期都無法給予球員足夠的幫助,楊怡強坦言,只能從手中的武器中選擇,快速地提供球員協助,這也是在照顧一般病人跟球員之間最大的差別之一。
「在醫院,除了值班之外,許多時候,時間到了就下班,有問題明天可以再來解決。」楊怡強親身經歷隊醫一職後,儘管常常忙到半夜1、2時還沒結束,但他依舊享受團體奮戰的感覺,也不排斥再次擔綱隊醫角色。他說:「當團隊有向心力的時候,什麼辛苦都如過眼雲煙,畢竟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只要這趟旅程有盡力,就可以了無遺憾,就值得了。」(編輯:張雅淨)11105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