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香港4教授動盪時代下告別學生 期待未來新的一課

2024/10/2 13:15(10/3 16:0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陳健民(左起)、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4名曾在香港任教的大學教授9月29日出席「最後一課」新書發表會,談在動盪時代中告別學生,離開香港。中央社記者陳鎧妤攝 113年10月2日
陳健民(左起)、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4名曾在香港任教的大學教授9月29日出席「最後一課」新書發表會,談在動盪時代中告別學生,離開香港。中央社記者陳鎧妤攝 113年10月2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鎧妤台北2日電)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4位香港的大學教授在動盪時代告別學生,離開家園,有人在最後一課分享對民主的理念、對歷史真理的執著,有人對不辭而別感到虧欠。在新旅途上,他們已想好如果有天可以回港教書,新的一課會教什麼。

這4人都是戰後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經歷過中港的大時代變遷,包括中英前途談判、1989年六四事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香港民主運動為港人帶來希望,也帶來失望。2014年占中運動及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香港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動盪時代是對學者嚴峻的考驗,4人堅守信念,作出人生決擇。可能對學生來說,最遺憾是他們要告別。

剛出版的新書「最後一課」記錄了他們的最後一課,及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9月28日晚4人在台北出席新書講座。

65歲的陳健民是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2018年11月,他因參與發起占中運動而開始接受審訊。審訊前5天,他在最後一課分享了自己前半生的軌跡。

他憶述,在中大讀書的4年,兩岸三地發生的大事,包括中國異議人士魏京生掀起的民主牆運動、台灣美麗島事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影響他整個人生方向。其後他到美國耶魯大學讀研究院,老師的啟蒙令他立志要為中國鋪墊民主化的社會基礎,為香港爭取雙普選。1993年他開始在中大任教。

面對自己可能要入獄,陳健民仍勉勵學生要在風高浪急的時代,淡定地讀書、思考,「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2019年陳健民被判囚16個月,出獄後來台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現任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客職研究員。

64歲的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卻沒有機會上最後一課。

陳祖為在新書講座中說,2021年他正在台北休假,同時在中研院當訪問學者,按原來計畫他是會回港的,但其後發生了一些事,同年8月中旬他決定退休,留在台灣。

2021年最後一天,他在社交平台發表告別文,說「告別本該圓滿。但很可惜,在今天的港大,以至香港的低氣壓下,這是不可能的事。」一場美好的筵席,本該盡歡,但如果到筵席末段,氣氛變壞,「不能再暢所欲言,底下盡是隱藏了的心結」,告別也不可能圓滿。

陳祖為說,原以為告別文是為30年的教學生涯作一個closure(結尾),但昔日的教學點滴徘徊在腦海中,於是他將回憶及情感化為文字,寫了多篇短文。

他說,現在每逢開學季節仍會發惡夢,今年9月也一樣,會夢到自己忘記上課、備課,不知往哪個課室等。當年的不辭而別,總令他覺得有點虧欠。夜闌人靜,心情低落時,會覺得自己像逃兵離去了。

58歲的邢福增2004年起在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任教,2023年底提早退休後移居台灣,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邢福增的研究範疇包括當代中國基督教及香港基督教歷史。他在2023年11月的最後一課中提到,歷史不僅是了解過去,同時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在。人總是帶著現在的問題、當下的困惑,進入歷史世界,希望梳理從過去走到現在的脈絡與線索。

他說,1949年後在中國書寫中國基督教史有各種禁區與限制,既然香港有學術空間,就由「我們」來書寫「他們」吧。

但近年他發現,昔日中國學者及研究對象所面對壓力,就在自己身邊發生,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再是「我們」去書寫「他們」,而是「我們」也成為書寫的對象。

在最後一課的尾聲,邢福增憑歌寄意,唱出歌手王傑的「誰明浪子心」:「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必須要確實領略到,就算一生一世也甘心,沒有侷促……」這名浪子在異鄉繼續書寫歷史的責任。

75歲的前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張燦輝,退休後沒有停下腳步,曾在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又著書記錄中大教書的點滴,訴說香港所失去的。

愛好攝影的他在今年占中運動10週年出版「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攝影集。他相信,占中運動是對這一代港人的政治啟蒙,令港人自我意識覺醒。

2022年5月,張燦輝在最後一課談死亡與老年哲學、反省人生的意義,300多位師生參與。

4人如今只能帶著思念,遙望香港。陳祖為說,花了很多時間理解自己作為離散者的情緒,自己的情感仍留在香港,還未一步一步走過來。張燦輝說,離開了家才知道家是什麼,沒有自由才知道自由的重要。

4人都繼續為香港的未來埋下種子,就如為書中寫序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所說,他們離開是為了保留思想自由的空間,但「最後一課不是最後,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如果有一天香港有民主,而4位教授會重回香港教書,他們會教什麼?在新書講座中,陳健民笑說,第一件事不是教書,而是在台上唱香港樂隊Beyond的「海闊天空」,之後他會談怎樣鞏固、深化民主。在歷史上很多地方建立民主體制後,很容易崩潰,而民主不只是投票、選舉,更需要對話的空間、尋求共識。

邢福增說,希望談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基督教的重建過程等。但他直言,假如真有這一天,也不會是想像般浪漫美好或大團圓;從歷史看到,一個社會有自由民主後,仍面對很多挑戰。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陳祖為說,想分享如何保護民主制度。張燦輝說,會談什麼是幸福。

4人的故事未完,就如陳健民所說,香港的故事也未完。(編輯:張淑伶)1131002

新書「最後一課」收錄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4名曾經在香港任教的學者文章。64歲的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站立者)是4人中惟一一位沒有機會為學生上最後一課者。他9月29日在新書發表會上說,當年的不辭而別,總令他覺得有點虧欠。中央社記者陳鎧妤攝 113年10月2日
新書「最後一課」收錄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4名曾經在香港任教的學者文章。64歲的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站立者)是4人中惟一一位沒有機會為學生上最後一課者。他9月29日在新書發表會上說,當年的不辭而別,總令他覺得有點虧欠。中央社記者陳鎧妤攝 113年10月2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