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告知得選任律師逕遭管收 義務人再抗告成功
(中央社記者蕭博文台北14日電)顏姓男子因欠稅遭士院裁定管收,抗告遭高院駁回,進而向最高法院提起再抗告。最高法院認為,高院未釐清士院是否曾告知顏男得請求律師到場的權利,今天發回高院更裁。
最高法院指出,法院受理管收案件應賦予義務人必要聽審權、告知義務人有委任律師到場協助的權利,台灣高等法院審理抗告案時,未釐清士林地方法院是否告知義務人得選任律師的權利便直接駁回,顯有不當。
最高法院還表示,顏姓男子在抗告遭高院駁回後獲釋,此項新事實不在最高法院斟酌範圍,但原裁定有誤,且事涉行政執行正當程序與確保義務人能充分獲知得選任律師的權利,因此,依法廢棄發回。
全案起於顏姓男子擔任負責人的公司,積欠民國97至99年間的罰鍰、營業稅等費用,合計新台幣279萬餘元。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士林分署查出,顏男公司在遭移送執行後有超過600萬元款項匯入銀行帳戶,但隨即遭提領一空,未用於償還罰鍰、欠稅,以顏男無法交代資金流向,顯有履行義務之可能而故不履行,並有隱匿或處分財產等情事,今年8月間向士院聲請管收獲准。
顏姓男子不服提起抗告,主張士院未告知得委任律師到場或申請法律扶助的權利;高院認為,本件管收聲請已給予顏男充分程序保障,駁回抗告;顏男不服,進而向最高法院提起再抗告。
最高法院認為,為貫徹憲法對人身自由的保障,依行政執行法管收準用刑事訴訟法的羈押規定,義務人有獲得律師協助的權利與機會,除非管收聲請明顯不合法或義務人要求直接訊問,法官都應等義務人律師到場或為義務人選任律師才能訊問。
最高法院指出,士院筆錄中沒有載明是否曾告知顏姓男子得以選任律師到場,高院沒有進一步釐清,就認為程序合法而駁回抗告,適用法規顯然錯誤。
最高法院說,管收是為了促使義務人履行債務的強制手段,但執行調查結果若無事證證明義務人有財產可供執行,即使管收義務人,對履行債務並無助益,有失必要性與違反比例原則。
同時,最高法院認為,士院在訊問時並無事證證明顏姓男子當下尚有財產可供執行,直接以「顯有履行義務之可能,故不履行」為由裁定管收,恐淪為對過去不履行的懲罰,與管收目的不符,但高院未糾正士院此一錯誤,今天廢棄高院駁回抗告的裁定,發回更裁。(編輯:梁君棣)1071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