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法 分析:歐中改善外交氣氛但難化解歧見
(中央社台北5日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上午搭乘專機展開訪歐行程,分析認為,習近平這次訪法氛圍有很大變化,雖然有機會改善中歐外交關係,但從政經人權到俄烏戰爭,歐中歧見是一張很長的清單,目前沒有跡象能輕易化解。
中國外交部4月29日宣布,習近平5月5日至10日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及匈牙利等3國。5月5日上午習近平已搭乘專機離開北京,陪同出訪者除夫人彭麗媛外,還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等。
習近平時隔5年再踏上歐洲大陸,應該會發現一個很不一樣的歐洲。
經濟學人5月2日刊登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專訪,就先展現強勢姿態,指中方並未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歐洲必須捍衛與中國經濟關係中的戰略利益。他也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展開的調查進行辯護。
而美國之音5月4日報導,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是習近平訪問法國的主題,但在雙方貿易衝突加劇的背景下,這次訪問的喜慶氣氛不如從前,特別是法國正積極推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
法國已經邀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出席與習近平的三方高峰會。馬克宏希望藉此向習近平展示面對的是整個歐洲,而不單單是法國。
關注法中關係的美利堅大學跨大西洋政策中心聯合主任馬丁(Garret Martin)說,歐洲5年來對中國政治氛圍有了很大變化,對中國來說,更困難的處境是美國和歐洲的關係更加緊密,以及多數國家普遍存在對中國更加鷹派的態度。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研究員林偉(Nicholas Bequelin)認為,習近平的訪問並不是要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馬克宏和習近平舉行峰會是希望兩國之間的外交氣候能夠改善,而目前沒有跡象顯示雙方長期以來的矛盾能夠化解,無論是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貿易爭端、知識產權、人權,這是一個很長的清單。
中國正全力向全球推銷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但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張俊華表示,習近平訪問歐洲的一大目的是希望能夠打開「新三樣」銷路,但目前歐洲國家普遍反對中國支持俄羅斯,中國「兩頭通吃」的設想不可能實現。(編輯:唐佩君/陳鎧妤)11305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