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7日成立 台灣碳交易時代來臨傳產業拚減碳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6日電)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天將落腳高雄軟體園區,正式進入「碳交易時代」。企業面對未來可能的碳稅、碳費或客戶要求,積極進行碳盤查,力拚減碳;部分傳產業更扭轉高碳排的刻板印象,不僅不需買碳權,甚至還有機會當綠電憑證賣家。
因應國際淨零轉型趨勢,政府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後續提出「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總統蔡英文今年4月19日宣布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
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7月完成公司登記,8月7日正式營運,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3大項。
台灣碳權交易所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須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不過,國內傳產業者早已摩拳擦掌積極減碳,在碳權議題上積極布局。
正隆造紙也造綠電憑證 華紙躋身賣家
造紙業過往被視為高碳排產業,但早在10多年前,業者就開始發展低碳節能方案。例如工紙大廠正隆在2005年由工研院協助,推動廢水處理沼氣純化熱能回收減碳專案,幫正隆爭取到台灣首張國際碳權認證標準(VCS)。
此外,正隆看準竹北廠地理位置靠海、風勢強勁,2003年著手打造風力發電機組,並在2017年成為台灣首家取得綠電憑證的造紙業者,截至2022年已累積1萬1917張綠電憑證(1張憑證為1000度綠電);業者表示,未來這些綠電憑證將全數留用,抵銷營運造成的碳排,推動正隆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發展。
隸屬永豐餘集團的中華紙漿,擁有「碳匯富豪」暱稱;所謂的「碳匯」,指的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而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就是森林、海洋及土壤;在兩岸造林超過3萬公頃的華紙,在這波碳中和議題中,成為市場熱門焦點。
除了碳匯在手,華紙也因為花蓮廠擁有台灣唯一且發電量最大的生質能發電系統,今年起躋身為綠電供應商。華紙花蓮廠每月可產生1萬張綠電憑證,華紙6月已啟動首批綠電憑證交易,第1階段有大概2萬多張可賣,後續每個月都有1萬多張可供交易。
水泥雙雄減碳有方 國產實業布局新技術拚拿碳權
水泥業因為製程需以旋窯高溫煅燒的方式生產熟料,要用到大量燃料及電力,是相對高碳排的產業。台泥為達減碳目標,提出包括工藝改善、餘熱發電、使用替代原料、使用替代燃料、建置再生能源、投入儲能建置與鋰電池研發生產等7大減碳策略。
由於原料與燃料碳排放占水泥業製程高達95%以上,台泥近年透過水泥窯核心高溫協同處理9大產業廢棄物,並將廢棄物資源化,成為水泥製程的替代原料與燃料,減少石灰石及煤炭的使用,達到減碳效果。
作為第一波被徵收碳費的水泥產業,亞泥評估,如以每噸二氧化碳徵收新台幣300元計算,每年將增加近10億元支出;為了減少因為碳排產生的成本,亞泥除了增加替代燃料用量,也推廣低碳水泥取代高排碳的卜特蘭水泥(Portland Cement)。
另外,在製程改善方面,亞泥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碳捕捉、再利用」(CCU)技術,利用煙囪排放的氣體與循環經濟物料進行碳捕捉,反應後可作為下游混凝土業者的負碳粒料,預計明年底會有初步成果,目標2030年可處理1.8萬噸二氧化碳。
預拌混凝土大廠國產實業則表示,相較於水泥業,國產總排碳量換算年度總出貨量,平均每立方公尺混凝土僅排碳約3.36公斤,只有水泥業排碳量的0.003%左右。
但為了進一步達到減碳,國產在台南與汐止等廠導入碳礦化混凝土技術,不僅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同時平均每立方公尺混凝土,可減少約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取得不少碳權,提升競爭優勢。
中鋼擔綱產業領頭羊 讓減碳成為一門好生意
鋼鐵業龍頭中鋼因採用一貫化作業鋼廠的高爐煉鐵製程,碳排高於採用電爐煉鋼的豐興、東和鋼鐵等下游業者;但作為產業領頭羊,中鋼訂定減碳規劃,以2018年為基礎,2025年要減碳7%,2030年減碳目標從原先的22%提高為25%,並朝2050年淨零碳排永續發展前進。
節能減碳不只是為了達標碳中和,同時也是提升競爭力。隨著歐盟對於進口產品碳排的規範逐漸趨嚴,業者私下透露,減碳看似提高成本,但長遠來看,高碳排產品在歐洲等市場已經沒有競爭力,因此發展低碳產品才有未來,「減碳其實是一門好生意」。
中鋼也攜手晉禾、盛餘等下游用鋼業者,透過製程中推動減碳方案,再將剩餘的排碳以減量額度抵減作法,製造出可宣告碳中和的產品,協助下游業者銷往歐洲市場。
中鋼並攜手石化業啟動「鋼化聯產」,透過「碳捕捉、再利用」技術,捕捉及分離中鋼高爐和轉爐副產爐氣中的溫室氣體,交給化工廠製成甲醇等化學品,先導工廠預估年減碳可達4900噸。
此外,中鋼成立「中鋼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小組每3個月召開1次會議,甚至建立獎金制度,鼓勵內部員工提出減碳小妙方,讓第一線員工用前線的經驗,以最實際、最有創意的方式減碳。(編輯:張良知、林淑媛)1120806
- 2024/07/01 12:10
- 2023/08/06 10:20
- 2023/08/06 10:19
- 碳權交易所7日成立 台灣碳交易時代來臨傳產業拚減碳2023/08/06 10:18
- 2023/08/04 14:20
- 2023/08/02 10:5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