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疫情3年母妹接連離世 作家於梨華女兒重新認識悲傷

2023/3/10 16:44(3/28 15: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20年台灣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染疫併發呼吸衰竭病逝。(圖取自facebook.com/tec2c)
2020年台灣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染疫併發呼吸衰竭病逝。(圖取自facebook.com/tec2c)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COVID-19疫情爆發第一年,台灣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染疫併發呼吸衰竭病逝。她的女兒孫曉凡今天撰文回憶過去3年先後送別母親與妹妹,讓她對「喪親之痛」有了不同的體悟。

時間回到2020年5月,正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肆虐全球之際,被封為「留學生文學鼻祖」的作家於梨華驚傳在美國因染疫併發呼吸衰竭病逝,享壽90歲。

當時,於梨華

於梨華小檔案

  • 生日:1931年11月28日
  • 出生地:上海
  • 學歷:台中女中;台灣大學歷史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系,後轉入新聞系,獲新聞學碩士
  • 作品:「夢回青河」、「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美國的來信」、「傅家的兒女們」、「焰」、「變」等小說與散文;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也有一些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 文體精緻,被譽為台灣六○年代現代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學生文學鼻祖,擅長刻畫各種性格的人物
看更多
關閉
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擔任記者的女兒孫曉凡(Lena Sun)出面證實母親死訊,震驚文壇。

時隔近3年,孫曉凡今天在華郵發文分享她近日整理母親遺物時,藉由翻閱老照片與信件,梳理這些年接連告別母親與妹妹的喪親之痛。

孫曉凡說,在華語世界裡,她的母親於梨華是一位著名作家,出版過20多部小說、短篇小說集和散文,紀錄移民美國的華人生活。於梨華過世24小時之內,孫曉凡的手機湧入大量中文媒體記者的詢問簡訊和追悼活動計畫。

但對孫曉凡而言,於梨華就只是她的母親。

孫曉凡說,在COVID-19期間,在染疫的恐懼以及嚴格的防疫規定下,沒有家人能夠在媽媽床邊握著她的手,伴她嚥下最後一口氣,或給她最後一個擁抱。

受疫情影響,追悼會無法舉行,因此孫曉凡試著透過觀看母親火葬來彌補遺憾,正如媽媽的三弟、亨利舅舅對她所說,能親自到場送媽媽最後一程、向她「告別」,這非常重要。

此後COVID-19疫情並未緩解,孫曉凡的記者工作亦然。重新投入疫情報導當中,分散了她對於喪親之痛的注意力。

她坦言,母親去世實則令她鬆了口氣。因為於梨華的失智症一再惡化,連她自己都擔心恐無法再寫作,形同剝奪她人生真正的熱情所在。

環顧於梨華的公寓,大量的信件壓垮她的辦公桌抽屜,地板上放著成堆的布面相冊,記錄她從台灣到美國的數十年旅程。

孫曉凡說,由於不知道未來有朝一日,是否會舉辦活動追思母親的一生,這令他們更不確定該如何收拾母親的遺物。她花了整整13天整理、分類,進行斷捨離。

孫曉凡說,2021年母親逝世1週年後,妹妹安娜(Anna)來到馬里蘭州的倉庫,用卡車將10多箱母親遺物載回佛蒙特州。對安娜而言,這段悲傷的過程更加艱辛。

孫曉凡回憶,安娜小時候經常在媽媽寫作時,坐在媽媽的藍色辦公桌下,以便離她近一點。安娜不但是3個孩子當中最富有創造力的一位,更是一名有抱負的作家,「成為我們家的回憶守護者」。

安娜會閱讀於梨華的作品、瀏覽堆積如山的照片,更沉浸於母親的過去。

就在去年夏天,安娜確診罹患晚期胰臟癌。

孫曉凡說,安娜的腫瘤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化療也很難奏效,短短2個月後,安娜在10月15日病逝。

孫曉凡表示,有別於母親,安娜生病期間一點都不孤單。當安娜選擇停止化療並進入安寧療護時,家人都陪在她的床邊,最後她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離世。

於是,4箱裝滿母親遺物的箱子又回到孫曉凡的身邊。令她驚訝的是,安娜的死對她的打擊,遠大過母親過世,「這不太正常」。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孫曉凡在文中表示,根據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神經科學專家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的說法,無法向親人道別、道愛、道謝、道歉,並且缺乏親眼看著親人身體衰弱及死亡的記憶,會讓悲傷的過程變得更複雜。

歐康納告訴她,追悼會讓死亡變得真實,「對於留下來的家屬或朋友來說,追悼象徵這件事已經發生,這個重要的人已經離開」。(譯者:張茗喧/核稿:戴雅真)11203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