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偵察氣球事件凸顯美中溝通不暢
(中央社紐約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表示一顆中國高空偵察氣球闖入領空並於昨天派戰機擊落。「紐約時報」分析,大國之間蒐集彼此情資並非新鮮事,使用氣球也不奇怪,但這次事件凸顯美中之間欠缺溝通。
紐時記者桑格(David E. Sanger)撰文,美國情報機構可能要花數月,才能將這次中國偵察氣球飛越美國一事與其他美國國安系統遭入侵的事件相互比較,判斷這件事到底有多嚴重,畢竟這類國安情況多不勝數。
十多年前,F-35戰機設計遭竊讓中國空軍得以研發自己的匿蹤戰機,雖具中國特色,但外觀與F-35相似。
2015年,中國駭客團隊從美國人事管理局(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電腦中偷走2200萬美國人的安全許可檔案。加上從健康保險公司Anthem竊取的醫療資料,以及多家萬豪酒店(Marriott)的旅行紀錄,可能讓中方摸索出美國國安基礎結構詳細藍圖。
但這次的偵察氣球事件有些不同。拋開飛彈擊落氣球這種電視新聞偏愛的奇景不談,整件事凸顯了美中之間的溝通有多欠缺。
喬治城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說:「我們不知道中國獲得的情資有多少,但毫無疑問,這是很嚴重的主權侵犯行為」,當美國飛越或航經中國在南海沙洲建造的島嶼時,中方也一樣強烈抗議。
麥艾文曾在前總統歐巴馬執政時期擔任國家安全會議(NSC)的中國暨亞洲事務顧問。他說:「一個人在外面遛狗,抬頭就看到一顆中國偵察氣球在空中,這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國構成的挑戰。」
事實證明,這不是美國境內第一次發現偵察氣球。美國國防部在擊落氣球前表示,又在南美上空發現一顆氣球,還提到中國氣球早就曾經飛越美國;出於某種原因,五角大廈過去從未提及這種情況,直到這次才不得不說明。
國防部發言人賴德(Patrick S. Ryder)2日在聲明中說:「過去數年,已觀察到這種氣球活動的例子。」一名高階官員說,其中許多案例發生在太平洋,有些位於美軍印太司令部所在的夏威夷附近,當地還有許多太平洋艦隊的海軍武力和監控設備。
賴德承認以前曾經發現氣球活動,這就產生一個問題:美國是否未能早早劃定有關氣球偵察的紅線,變相鼓勵中國得寸進尺?
當然,強權之間互相偵察並非新鮮事,包括使用氣球。根據美國國家檔案局2009年發表的文章,前總統艾森豪曾在1950年代中期批准在氣球上裝置照相機來監視蘇聯,「以氣象研究為名,飛越蘇聯及各加盟共和國」。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當然也會偵察中國。根據前美國情報外包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揭露的資料,美國曾侵入中國華為技術公司的網路,並追蹤中國領袖和負責移動核武的軍方人員活動。這還只是美國監視中國行動的一小部分。
這坐實中國稱每個國家都是如此的主張。這類活動大多秘而不宣,只有在偶發的大型駭客活動中才會被揭露,因此國內政壇甚少提及,不過情況也正在轉變。
目前還不清楚這顆氣球的任務為何,也不知道讓它繼續飄流的風險是否真的比擊落它的風險大,這只是強權之間「諜對諜」趨勢漸趨激烈的冰山一角,在半導體生產設備、人工智慧工具、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5G)、量子運算和生物科學等領域的控制權成新一波軍備競賽源頭之際,類似事件只會愈來愈多,而且雙方都在使用這種手段。
不過,氣球這種東西抬頭就看得見,令華府許多人懷疑情報圈和中國文職領導階層是否還有溝通。
曾在歐巴馬和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擔任國安局長的羅傑斯(Michael Rogers)認為:「不管中國可能取得的東西有什麼價值,這次事件的不同之處在於可見度。當(這顆氣球)對國家構成實體可見的入侵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他還說,當美國發現這顆氣球時,中國「處理得很糟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原訂近日訪問中國,卻因此事臨時取消。這雖然算不上重大危機,但中國官員意識到氣球被發現,卻未打電話尋求解決,這件事更發人深省。
這種狀況本該在2001年一架美國EP-3偵察機和一架中國戰機在南海相撞後獲得解決。當時事發後數日間,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都無法透過電話與中國領袖聯繫上,時任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也使不上力。鮑爾後來說:「這令人擔心會發生什麼更深層的危機。」
後來,兩國設立熱線,並承諾更妥適溝通。這些努力顯然都沒有用。美方擊落偵察氣球後,中方發布聲明,指稱美國「明顯反應過度」。
如果是美國氣球飛越中國,幾乎沒有專家會懷疑中方也會動用武力,中國過去認定外來者進入有爭議水域時,就曾揚言這麼做,更別說是明確的中國領土。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席佳美(Amy B. Zegart)說:「這不禁讓人覺得,在中國究竟是誰對誰負責。這顯然是中國一段時間以來所犯下最嚴重的非受迫性失誤。」(譯者:曾依璇/核稿:陳亦偉)1120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