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政權交替也難解 美中夾擊下韓國立場搖擺難定
推薦閱讀
前韓國總統文在寅任內採取「安保與美國合作、經濟與中國合作」的外交策略,希望與美、中同時保持友好關係,但在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接連不斷的對中攻勢下,面臨「選邊站」兩難局面。
這也成為當時代表保守派在野黨國民力量競選總統的尹錫悅攻擊重點之一,一般而言,較親美的保守派抨擊文在寅政府缺乏「主體性」,在「事大主義」下屈從中國勢力;尹錫悅也在競選政見中提出重啟、追加過去因中國反彈而封印的薩德系統(THAAD,終端高空防禦系統)。
尹錫悅對中國相較強硬的立場引起輿論憂心,認為尹錫悅刻意踩中國「逆鱗」可能引來如同限韓令般的經濟報復措施;但也有部分較樂觀意見希望尹錫悅政府能「硬起來」,如他所主張的與中國發展相互尊重的「對等」關係。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前任政府面臨的政治與經濟壓力並不會因為新政府態度改變就出現轉機,目前看來中國所擁有市場經濟規模對尹錫悅政府而言,仍是難以輕易負擔的風險。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全經聯)日前在韓中建交30週年公布雙邊貿易結構變化相關報告,指出中國在韓中建交30年來高度產業化,成為全球生產中心及主要市場,韓中貿易金額也從1992年的63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3000億美元,中國成為韓國最大貿易國,貿易收入中8成倚賴中國。
韓國對中國貿易更在今年首次出現赤字,據大韓商工會議所分析,韓國連續出現對中貿易逆差主要受到進口中間材增加、供應鏈重組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關稅效果影響。
韓國過去靠出口大量中間材至中國工廠創造貿易收入,但中國市場受疫情及國內封鎖政策影響,對韓國消費性產品快速減少,反而是中國出口至韓國的化學原料、電池中間材等不斷增加;手機、汽車、化妝品、家電等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占率也大不如前,顯示韓國在雙邊貿易中的主導優勢逐漸下降,中國的政策籌碼隨之增加。
從近期韓中高層發表談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對韓國態度並未因新政府政策有所變化,雙邊仍是各說各話,在韓方表示希望能發展相互尊重關係,要求中方在北韓核武問題上扮演更有力角色同時,北京當局則希望韓國「把握大勢、排除干擾」,不受美國影響。
甚至在尹錫悅與前任政府政策表現出最大差異的薩德問題上,韓中也展現相當大的立場差異,韓中外交部在外長會面後皆宣稱取得共識,但對於韓方堅持「安保問題不能拿來談判」,中方卻自顧自地表示韓國政府已正式對外宣示「三不一限」,再次引起韓方反彈。
「三不一限」包括不加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MD)、不追加部署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又稱薩德反飛彈系統)、不推進韓美日軍事同盟,並限制韓國運用部署在駐韓美軍基地的薩德系統。
具有鮮明親美、疑中立場的朝鮮日報刊出評論,指出不只韓國政府以「揣測立場」的方式決定外交策略,許多韓國人都有類似心裡,例如認為撤回薩德,中國對韓態度就會轉為友好,但事實上出現的只是更多無止盡的要求。
評論也說,美中紛爭已擴及至世界各個角落,韓國過去採取中立立場,兩面討好的外交政策已不再可行。
但另一方面,主張以韓美同盟為核心,甚至在上任兩週內就與拜登進行峰會的尹錫悅在與美國的談判上籌碼似乎也不多。以近期美國發起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為例,若韓國在中國反彈之下選擇不加入,就必須面對擁有多數半導體技術的美國實施出口限制時,可能對韓國半導體生產造成的根本影響。
此外,韓國半導體企業多設廠在中國,使用的卻是來自美國、日本的設備與原料,即使加入Chip 4,如何在美國對中國業者的管制下確保在中國工廠穩定生產、設備升級等,都是韓方必須解決問題。
為在全球景氣遲滯下搶救經濟,已經讓韓國政府傷透腦筋,該如何在不造成產業損害前提下,在美中政治角力中殺出一條血路,顯然是一大難題。(編輯:高照芬)11108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