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金融時報: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 考驗歐盟應對決心

2022/2/14 04:42(2/14 07:2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3日專電)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報導,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同時考驗歐盟團結應對的決心與能耐。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說,若遭遇的抵抗不足,中方將食髓知味、一再下手,並進而主宰世界。

北京多次宣稱與立陶宛的關係惡化源於台灣獲允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台灣代表處」、開創了「惡劣先例」。黃鈞耀指出,代表處的名稱完全合理,「我們是代表台灣,不是台北市」。

立中關係因為立國去年率先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5G基礎建設排除中國電信巨擘華為、台灣成立「台灣代表處」等事件而惡化,立陶宛持續面臨中國的政治、經貿脅迫,北京甚至施壓歐盟各國企業將立陶宛排除於供應鏈之外。

歐盟1月27日在WTO對中國提訴,強調中方採取的「歧視性貿易作為」已影響整個歐盟供應鏈,且違反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等多項國際協定。目前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日本和台灣都已宣布將參與訴案。

「金融時報」指出,在歐洲、亞洲及美國,許多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對立陶宛的作為堪稱全球經濟活動分水嶺;雖然中國「以經逼政」的手段已可見於此前與加拿大、澳洲等國的紛爭,但與立陶宛的爭端是中國第一次企圖在供應鏈層面規訓企業,也是中國第一次對歐盟成員國「火力全開」。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說:「今天是立陶宛,明天可以是任何其他國家。」中國正考驗歐盟各國是否能置共同戰略利益於個別國家或企業的短期獲益之上。

對於歐盟部分國家的政府官員不滿立陶宛「衝太快」、未與其他成員國協調對中與對台作為,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強調,立陶宛從沒想過要挑起外交爭端,問題在「有一個大國決定要教訓全世界」。

他也強調,立陶宛允許台灣方面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機構並非覬覦「回報」,「我們可沒在兜售代表處名稱」。

雖然受中國脅迫措施影響的立陶宛企業可望調整作為、找到新夥伴和市場,一如此前成功應對俄羅斯的經貿制裁,部分企業仍認為,無法忽略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不過,與中國的爭端確實提醒立陶宛及其他歐洲企業供應鏈多元化、避免依賴單一市場的重要性。

波蘭「東方研究中心」(OSW)資深研究員亞可包斯基分析,中國對立陶宛和其他歐盟國家的脅迫手段可謂中國與全球供應鏈「脫鉤」政策的一環,包括讓更多大型外國企業將更大部分的供應鏈轉移至中國。

在全歐有數座分支機構的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員哈肯布洛西(Jonathan Hackenbroich)指出,歐盟內部的政治分歧、短期內缺乏有效工具應對經貿脅迫,又依賴中國市場,在在讓北京相對處於優勢。

德國是立陶宛主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和出口市場之一,其態度在與中國的爭端中至關重要。但德國業界與政界也有立場分歧的問題,部分歐洲外交官說,德方私下在歐盟運作,要歐盟對北京不要那麼「高調」、「強硬」。一名外交官說,「這一點幫助都沒有」。

阿爾莫奈特近日指出,目前在立陶宛境內有業務活動的德國企業已表示不會撤出;根據預測,立國經濟今年也將持續有強健成長。藍斯柏吉斯則說,當意識到中國的目標不只是立陶宛、而是整個歐盟單一市場,歐盟各國的態度就變了,而WTO的訴案也讓立陶宛的內部情勢趨於穩定。(編輯:曹宇帆)11102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因應中國經貿報復 歐盟:堅定支持立陶宛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