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問世20週年 歐央行總裁:與歐洲已密不可分
(中央社巴黎1日綜合外電報導)自歐元開始流通以來,這個歐洲的單一貨幣於新年伊始屆滿20年,回首以往,期間歐元克服諸多波折,包括化解起初各方的質疑和針對物價的擔憂,以及波及全歐的債務危機等。
法新社報導,歐元的紙鈔及硬幣自2002年元月1日起先是在12國流通,對於新貨幣的發行,當時有人熱切期盼,不過必須使用德國馬克(Deutsche Mark)、法國法郎(French Francs)、比塞塔(Peseta)與里拉(Lira)做買賣的民眾,則抱持懷疑態度。
時至今日,歐元區(eurozone)已拓展至19國,人口超過3億4000萬,範圍自愛爾蘭至德國並涵蓋斯洛伐克。
雖然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與羅馬尼亞的民眾,對於改用歐元的利弊仍意見分歧,不過上述3國可望在未來數年內,成為歐元區的一分子。
鑄造歐元的想法最初發軔於上世紀1970年代,當時期盼藉此深化歐洲整合,使歐盟(EU)各會員國貿易往來更便捷,並使歐洲具有能與強勢美元互別苗頭的貨幣。
正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多位官員紛紛盛讚,歐元有助於歐洲免於經濟大災難,像是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昨天發布一篇部落格文章指出:「顯然歐洲與歐元已密不可分。」
她說:「對於只知道單一貨幣的歐洲年輕世代,必定幾乎無法想像沒有歐元的歐洲。」
歐元流通之初,由於各國必須改用這個新貨幣,消費者曾擔憂恐導致物價飛漲。
雖然若干商品像是咖啡館裡販售的咖啡,因業者的貨幣轉換而價格略為提高,不過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歐元使通貨膨脹更穩定。
像是法式長條麵包,2001年在法國每條售價66分,如今則是90分,與歐元發行前的通膨增幅一致。
更多高價商品價格並未攀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減無增,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堅信是歐元導致荷包變瘦。
10年前源自希臘而波及其他國家的歐債風暴,歐元區曾遭逢瀕臨瓦解的危機,但如今依然強健。
在歐債危機期間,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與賽普勒斯經由撙節措施,換取紓困而化解債務的燃眉之急,同時歐元也從岌岌可危回歸常態。
歐元區會員國財政部長發表聯合聲明說:「持平而論,起初的20年,歐元遭逢多事之秋。」並說,由於藉此學到「寶貴教訓」,方使歐元集團能迅速、果決及合作無間因應疫情。
疫情危機期間,歐元區各國陸續宣布大規模的振興方案,於此同時,歐洲央行則是執行維持較低借貸成本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巨額購債計畫。
歐元集團主席、愛爾蘭財政部長杜諾荷(Paschal Donohoe)在一段影音中說:「歷經20年,歐元的基礎已穩固,足以證明具有因應更大規模挑戰及危機的能耐。」
此外,雖然美元仍主導全球金融交易,不過當今歐元是全球第2大流通貨幣,占全球外匯存底20%,相較於美元則是60%。
目前發行的歐元紅色、藍色及橘色紙鈔,在各地外觀一致,並搭配普遍獲得認同的哥德式(Gothic)、羅馬式(Romanesque)及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建築圖案,以免顯得偏向歐元區某個國家。
去年12月,歐洲央行曾表示,已決定要改版紙鈔,並宣布借助公眾的設計與諮詢流程,預計2024年重新設計歐元。
拉加德說:「經過20年,有必要檢視我們的紙鈔樣式,使歐元紙鈔更貼近各年齡層與不同背景的歐洲人。」
她還說,雖然歐洲央行也在考慮與全球其他央行同步打造數位貨幣,不過歐元紙鈔「將繼續發行」。(譯者:曹宇帆/核稿:陳正健)11101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