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荒凸顯落後窘境 歐洲擬巨資打造半導體業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6日專電)晶片短缺迫使德國車廠生產線停擺,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還為此向台灣求援,凸顯歐洲半導體業過度依賴進口的窘境。
事實上,歐盟各國對半導體業落後美國和亞洲早有危機感,並規劃打造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阿特麥爾樂觀預期將帶動500億歐元的投資。
歐洲不是沒有自己的半導體業,德國的英飛凌(Infineon)、荷蘭的恩智浦(NXP)、總部位於瑞士的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都各擁一片天。世界第3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又稱格芯)在歐洲最新進的廠設在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Dresden),至於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則是全球半導體業重要的設備商。
但不論市場規模或供應鏈的深度和廣度,歐洲的半導體業都落後美國和亞洲一大截。2019年,歐洲半導體業營業額400億美元,僅占全球的10%,與歐盟在全球的經濟地位不相稱;同一年美國高達47%,韓國19%,台灣也有6%。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去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歐洲半導體業僅有感測器領先世界,處理器、記憶體、人工智慧晶片等領域至少落後美國和亞洲10年,晶圓代工落後亞洲5到15年。
美國和中國都在規劃自產晶片,台灣和韓國積極擴充產能,撰寫這份報告的分析師布爾加基(Ondrej Burkacky)認為,歐洲追上美國和亞洲不是完全沒希望,只是現在的距離愈拉愈遠。
歐洲並非車用晶片短缺才警覺到相關產業的不足,但高投資金額和潛在風險一直讓投資者卻步。剛剛交棒的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集團(Siemens)前任總裁凱颯(Joe Kaeser)日前就表示,整合越來越多功能的晶片是通往未來工業的鑰匙,歐洲現在最急需的是微電子業,比軟體和雲端都還重要,可見歐洲對半導體業的落後早有危機感。
晶片不僅被廣泛應用在各種生產設備和產品,近年也像石油一樣被當成戰略性物資。美國前總統川普為施壓中國,多方限制華為取得晶片,讓歐洲看到技術和生產依賴外國的危險性,更刺激歐洲決心打造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德國電子業同業公會(ZVEI)專家楚維特(Stephan zur Verth)認為,歐洲半導體業的全球市占率至少要20%、最好達30%,在談判桌上才有本錢。
為了急起直追,德國利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機會,去年12月重新啟動歐盟的IPCEI計畫。IPCEI是「歐洲共同利益重要計畫」(Important Project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的縮寫,指的是為打造對歐盟經濟有戰略重要性的未來產業,各成員國可集中資源,避開政府補貼規定的限制。目前除了車用電池、雲端平台、通信科技和氫能經濟,半導體生態系也在規劃之中,法國、荷蘭、義大利等17國已同意參與。
根據主管工業的歐盟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估計,包括政府補貼在內,歐洲總共得投資200億到300億歐元,才有可能將半導體的市占率從10%提升到20%。
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和法國經濟財政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2月3日一起出席「商報」(Handelsblatt)等德國媒體舉辦的「歐洲2021」會議,半導體業因車用晶片荒成為焦點,代表德國汽車工業的零件大廠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執行長契德(Wolf-Henning Scheider)在會上表達希望晶圓廠來德國和歐洲設廠的意願。
勒麥爾表示,歐洲有必要減少對美國和亞洲的依賴,捍衛歐洲自己的利益,沒有「科技主權」歐盟的活動空間就會受到限制。
1月才寫信請台灣政府協助解決晶片荒的阿特麥爾也強調歐洲擁有完整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性,「有自己的專利、研發和製造能力才有安全的供應鏈」。他還語出驚人預測,歐洲的半導體業未來幾年可望帶動總額500億歐元的投資。
美國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看好電動車在歐洲的前景,決定在柏林近郊設廠,並獲得德國政府補助,阿特麥爾也向歐盟以外的半導體業者招手,歡迎他們來歐洲投資。
商報評論說,美國為減少對亞洲的依賴,吸引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建設現代化的半導體廠,歐洲也應該向美國學習,盡一切努力讓台積電和三星也來歐洲投資。(編輯:林憬屏/黃自強)1100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