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區中世紀修道院將移交 亞美尼亞哀愁象徵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安卡拉17日專電)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簽下屈辱協議,將移交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大片土地給亞塞拜然。當地一座中世紀修道院將成為亞美尼亞哀愁象徵,居民聚集當地顧影自憐。
亞美尼亞總理帕辛揚(Nikol Pashinyan)9日深夜宣布已經簽下協議,結束與亞塞拜然長達6週、造成數百人喪生的激戰。他當時強調,此舉「對我個人和對國人來說都是無法形容的痛苦」。
曾任記者的前政治犯帕辛揚於2018年4月號召人民走上街頭,最終迫使俄羅斯支持的前總理薩奇席恩(Serzh Sarkisian)辭職。2018年12月國會大選,時為反對派的帕辛揚陣營囊括逾7成選票,確立並鞏固由他出任總理的態勢。
然而,許多亞美尼亞人現在對兩年前「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和平轉移政權有了不同看法。他們不禁懷疑,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 Karabakh)議題上,他們是否因此失去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支持,付出慘重代價。
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報導,傳統上,俄羅斯是亞美尼亞最親密區域盟友,同時也是土耳其主要敵手。然而,自從帕辛揚上台以來,亞美尼亞當局和莫斯科的關係就陷入緊繃。
外高加索鄰國「雙亞」於9月27日激戰以來,土耳其一直力挺亞塞拜然,不但提供武器和戰略建議,甚至將包括敘利亞反對勢力在內的戰士派上戰場。
俄羅斯卻擺明不選邊,與土耳其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蒲亭甚至告訴記者,他跟帕辛揚和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都維持有事隨時溝通。俄羅斯媒體也批評帕辛揚的親西方立場,並且點出亞美尼亞若干高階政府官員和美國的關係。
順著此一脈絡來看,不難理解為何蒲亭10日會跟阿利耶夫共同宣布達成那紙讓亞美尼亞人感覺深受屈辱的停火協議。此一協議使得他們拱手讓出納卡區大片土地。
隨著移交日迫近,納卡區亞美尼亞裔居民聚集在達季萬克(Dadivank)顧影自憐,當地的中世紀修道院將成為亞美尼亞哀愁象徵。
建於9世紀的修道院位在納卡區首府史提帕納科特(Stepanakert)通往亞美尼亞首都葉里凡(Yerevan)要道上的高處。神父霍夫漢內斯(Father Hovhannes)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留下。」
10日的停火協議終結「雙亞」44天血腥激戰,讓亞塞拜然收復在1990年代初期戰爭中落入亞美尼亞軍隊手中的大部分領土。
根據協議,修道院所在的克爾巴賈爾(Kalbajar)地區本應於15日移交。經蒲亭居中斡旋,亞塞拜然當局同意將「亞美尼亞武裝部隊和非法亞美尼亞居民」的撤離期限延後到25日。
在日前激戰中志願參軍的卡拉佩特揚(Razmik Karapetyan)告訴中東之眼:「我們會待到最後一刻,這是我們的神、我們的教堂。十字架很沉重,但是我們會擔下。」
阿利耶夫辦公室14日指出,移交地區內的基督教場所「將獲國家妥為保護」。聲明說:「伊爾罕.阿利耶夫總統強調,亞塞拜然是個多民族、多教派國家,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以及所有宗教的代表物都獲充分保障...亞塞拜然境內的基督徒將可使用這些教堂。」
俄羅斯維和部隊15日已根據停火協議對達季萬克修道院展開部署。哭泣的亞美尼亞裔善男信女相互擁抱,修道院周遭籠罩在即將一無所有的哀傷氣氛中。他們拍照對修道院建築進行最後巡禮,兩名婦女用黏土拓印建物中的中世紀題字。
其中一人說:「剛開始拓印的時候我們情緒很激動。現在這裡還是人聲鼎沸,下個禮拜將會萬籟俱寂。」(編輯:韋樞)10911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