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AI非萬靈丹 智慧城市衍生諸多疑慮
(中央社檳城17日綜合外電報導)越來越多亞洲城市在提供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時,採用臉部辨識和人工智慧(AI)等科技。但都市發展專家今天呼籲,亞洲政府也應解除民眾的隱私疑慮和保護社會弱勢族群。
從印度到印尼,亞洲政府正在推動數百座智慧城市(Smart City),利用科技和大數據來改善廢棄物管理和節能、解決交通壅塞及緩和氣候變遷相關風險。
聯合國(UN)副秘書長阿米達(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在馬來西亞檳城召開的都市發展會議上表示:「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讓人們更能重新想像公部門如何以較佳方式滿足永續發展的需求。」
阿米達指出:「快速進化的科技,有潛力將所有政府功能和領域的傳統行事方式加以改造。」她還說,公部門和私部門的合作將是發展關鍵。
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等科技在全球興起,已促使中國出現收集資訊的街燈、新加坡有自動化公車,以及在印度機場使用臉部辨識系統。
根據聯合國本週發布的一份報告,包括機器學習、自動化和資料處理系統等人工智慧技術,目前被運用在預防犯罪、商標申請和改善作物產量等事務。
然而,數據、臉部辨識及監視器系統等技術的使用增加,也引發關於偏見、安全性、隱私及監視等方面的疑慮。
聯合國貧窮和人權事務特別報告員艾斯頓(Philip Alston)在上週發布的一份報告當中指出,由於社會福利系統日益受到數據和科技左右,如今存在「像僵屍般落入數位社福反烏托邦(digital welfare dystopia)的嚴重風險」。
他警告,「當民間在數位社福國家的設計和建構扮演主導角色,甚至負責很大部分的營運,格外構成問題」,因為科技企業幾乎是在「毫不考慮人權」的情況下運作。
新加坡政府宜居城市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副主任林登連(Lim Teng Leng,譯音)也說,以科技為基礎的方法並非解決都市問題萬靈丹,有時帶來的問題和設計解決的問題一樣多。他建議政府可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來化解疑慮,並確保規劃和管理過程良好。(譯者:張正芊/核稿:陳政一)10810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