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突破人生枷鎖 難民學校找尋竹籬笆外藍天

2019/10/17 17:18(10/19 18:5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難民歸鄉路迢迢系列專題(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17日專電)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士拉央的難民學校裡,一場數學競試正悄然進行,振筆疾書沙沙聲迴盪各角落,這裡的學子猶如海綿般汲取知識養分,盼突破人生枷鎖,找尋竹籬笆外的藍天。

士拉央(Selayang)「和氣難民學校」(Harmony School)是由慈濟基金會所設,超齡就讀的胡森(Mahmod Huson)是洛興雅(Rohingya)難民。

這裡的課程只教到小學6年級,胡森或許經歷過不堪回首的逃難歲月,格外感受到知識帶來的改變力量,他用課餘時間不斷複習,想在數學競試中脫穎而出。

胡森是率先交卷的學生之一,他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曾就讀宗教學校,後來轉到這所難民學校學習,目前最熱衷數學、科學與英文,期盼未來能擔任維修技師,修理卡車與機車。

由於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對難民相當友善的國家,特別對相同信仰的穆斯林難民,這群來自阿富汗、敘利亞、緬甸洛興雅等地的難民,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大多願偷渡到馬來西亞安身立命。

不過,這群難民即便少數人幸運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UNHCR)核發難民證,仍無法進入馬來西亞學校就讀;慈濟等來自台灣、馬來西亞的非政府組織相繼涉入難民教育事務,洛興雅難民也自發成立穆斯林宗教學校,緬甸欽族(Chin)也籌設學堂,透過志工等多元方式,讓難民孩童不再失學,或開設縫紉班習得一技之長。

難民受教育的權利始終是非政府組織關注焦點,慈濟在協助難民之初,發現有學生趴在地上寫字,老師資格不符,甚至老師僅有小學6年級的程度,不過,這種現象如今已不復見。

和氣難民學校校長陳雲姬說,目前由退休校長組成的教育志工團不僅篩選老師資格、編定課程,採用能與劍橋IGCSE(國際中等教育普通證書)標準接軌的課程,也關心學生事務與課外活動,讓這些難民在完成基礎教育後,如有機會移往美國、澳洲,可繼續接受更高階的教育。

2015年原有3所學校,慈濟基金會於2016年將其整併為和氣難民學校與「合心難民學校」(Unity School)兩所,各有約202名與135名學生,同樣提供從幼稚園到小學6年級課程。

洛興雅難民設立的宗教學校,讓兒童和青少年在涉獵可蘭經文之餘,也學習數學、科學與英文,甚至有中文、馬來文與資訊、裁縫、美髮與烹飪等技藝課程。

14歲的賈法(Jafar)與13歲的畢比愛莎(Bibi Aisha)兄妹,正著裝收拾書包上學,他們與媽媽、奶奶住在離士拉央市場不遠的舊公寓內,屋內連書桌都沒有。

賈法說,父親兩年前罹患癌症,後患腫瘤並截肢身亡,家事多由妹妹協助,他身為長子則幫助媽媽的日常事務,雖然生活艱苦,但對於能去上學,兄妹倆仍感到非常高興。

縫紉班使用的場地不大,女學生們絲毫未因記者造訪分心,而是趴在地上繪製裁縫線條,或聚攏在老師桌前聚精會神聆聽老師傳授的針線技巧,其他學生則利用有限的縫紉機,縫製穆斯林傳統服飾。

50歲的Madrasah Hashimiah校長哈希姆(Ustaz Hashim)偷渡到吉隆坡之初,是在士拉央市場當推車搬運工,他用下班空檔教授可蘭經文,開班時只有3名學生,後來學生愈來愈多,只好辭掉工作,專心教書。

哈希姆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宗教學校透過慈濟等非政府組織援助下,規模不斷擴大,教室擴增到5間教室,學生多達220人,其中還有留宿的男學生43人,女學生31人。

同樣抱持教育理念向下扎根,以服務緬甸欽族的「欽族難民聯盟」(ACR)協調員詹姆斯(James Bawi Thang Bik)說,全馬來西亞約有3萬5000到4萬左右的欽族難民,他們於2005年5月創設聯盟,為其中1萬8000名登記有案的欽族難民提供服務,涵蓋教育、健康醫療照顧、法律扶助等項目。

詹姆斯說,這所學校共有210名學童,5歲到17歲不等,雖仍教授數學與科學課程,但多半是非正式教育,盼傳授年輕一代生存所需技能。

不過,擔任非政府組織MyCARE研究和協調員的張安翔分析,馬來西亞政府沒有對難民的實質援助計畫,教育層面更是長期缺席,不僅沒有對馬來西亞公民進行難民教育,遑論讓難民享有實質的教育資源,顯見馬來西亞對難民教育事務未投注心力。

大馬有很多屬於非政府組織的洛興雅難民學校,張安翔認為總數不會少過50所,這些學校多數由佛教、基督教組織或穆斯林興辦,另也有由難民自行設立的學校至少100所,學生多半是男生,但女生上課比率也逐漸提高。

另外,對於這群偷渡到馬來西亞的難民,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中國研究所附屬研究員區肇威說,馬來西亞或許基於人道理由沒採取強制遣返措施,但教育是急需關切的重點,攸關這群年輕難民能否藉由教育提升技能,或再移居第三地,不會只能打零工做最底層的工作,如果這群難民對人生喪失希望,反而會成為社會治安隱憂。(編輯:郭中翰)10810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直擊士拉央市場 隱身吉隆坡的都市邊緣人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