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變天30週年 東歐民主遇民粹崛起考驗

2019/6/4 12:30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華盛頓4日綜合外電報導)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阻撓了中國開啟民主化,但當年這股民主改革浪潮卻摧毀了中歐、東歐共產世界,終結了冷戰。如今30年過去,中歐東歐卻又因民粹崛起,面臨新的民主危機。

● 波蘭團結工聯點燃火種

這股終結中、東歐共產統治的改革浪潮是由波蘭率先點燃。當時反共的團結工聯(Solidarity Union Federation)藉一波波罷工吸引國際目光,並在1980年迫使波蘭共產黨政府承認這個組織。

波蘭政府雖在隔年因莫斯科的壓力宣布戒嚴、逮捕團結工聯的各領袖,但禁令並未擊倒尋求民主的團結工聯,改革的風潮轉為地下化,他們組織自己的公民社會,與共黨政府分道揚鑣。

但最關鍵的還是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1985年在蘇聯掌權,為中、東歐的經濟與政治改革鋪平了道路。身為改革派的戈巴契夫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蘇聯當時的政策,為確保共黨統治,必要時將以軍事介入),代之以鼓勵各國共黨政府尋求新方法,爭取民意支持。

● 戈巴契夫幕後推手 東歐變天風起雲湧

1989年,匈牙利的共黨政府帶頭改革,促成多黨體制與競爭式的民主選舉;在波蘭,共黨政府與復甦的團結工聯進行圓桌談判,促成波蘭舉辦自二戰爆發前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並在1989年組成1948年以來第一個非共黨政府。

在鄰國感召下,東德民眾也在1989年的夏、秋走上街頭呼籲改革,包括自由往返西柏林與西德,蘇聯也未派兵打壓東德領導人何內克(Erich Honecker)政權交棒與發起政治改革,東德最終決定開放邊界,促成1989年11月9日晚間震驚中外的「柏林圍牆倒下」,讓這波民主改革達到高潮。

在這股風潮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民眾也紛紛上街要求政改,異議劇作家哈維爾(Vaclav Havel)帶頭在布拉格的示威,共黨政府在這場被後世稱為「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裡平靜地將政權交給哈維爾。

在羅馬尼亞,強硬派的共黨政府頭子希奧賽古(Nicolae Ceausescu)在1989年12月被示威民眾與軍隊推翻;很快地,保加利亞與阿爾巴尼亞的共黨也繳出政權。

1989年東歐變天敲響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喪鐘,後來東西德於1990年統一;蘇聯也颳起變天風潮,戈巴契夫也在1991年一場由強硬派發起的政變裡倖存,最終將政權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蘇聯瓦解,也標誌著冷戰結束。

● 變天30年 民粹崛起威脅民主

英國「衛報」報導,1989年的民主浪潮雖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金融化與資本主義化紀元,卻也造成西方自20世紀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不平等,受高等教育、具國際經驗者與歐洲社會另一半生活較不幸者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30年後的今天,東歐的民主情況令人憂心。波蘭執政的右翼保守「法律正義黨」(PiS)指憲章保障LGBT權益是對孩童的侵犯;在德國,「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成功喚起民粹,只不過今日的代罪羔羊是穆斯林而非猶太人。

在匈牙利,當年帶頭趕共黨政府下台的年輕英雄奧班(Viktor Orban)現搖身一變成為新威權領袖,已實質破壞匈牙利的民主與自由,還高喊「30年前,我們以為歐洲是我們的未來,今天,我們相信我們才是歐洲的未來」。(譯者:陳亦偉/核稿:蔡佳敏)10806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