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4位藝術家紐約展覽 凸顯自由化窘況
2016/12/3 12:13(12/3 12:22 更新)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2日專電)「遷村」在台灣除涉及都更,更是政治及社會議題。4位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吳其育、鄧兆旻、林佑恩及陳伯義,用鏡頭、影像及創意,向紐約客展出「為了更好的明天」展覽。
「為了更好的明天」(For A Better Tomorrow)展覽3日在曼哈頓inCube Arts藝術空間揭幕,將持續展至31日。
策展人許瑞峰提及,期待透過展覽呈現社會真實,讓藝術成為公領域一部分,透過不同藝術樣態,導引大家聚焦政治經濟結構、意識型態變遷等。
參展作品看似局限於台灣,但凸顯的現象,卻是在全球自由化下,世界各國都會面臨的問題。
專攻新媒體藝術的吳其育展出3頻道錄像作品「土地廟」,以林口台地的交通建設為背景,透過影像書寫政府徵收案下,村子逐漸消失後的荒誕。畫面呈現村子被剷平後,唯獨「土地公」廟完好保存,成為一個只剩下土地的土地公。
學術背景是電機資訊,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後轉換跑道從事藝術創作的鄧兆旻,以模擬心智運作的「狀態圖」,呈現現代人如何把不安全感動員成治理技術與資本流動系統、重新想像自我再轉化為參數及組織連結。
專長為攝影及海洋工程的藝術家陳伯義,以高雄港邊的「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為題材,用鏡頭表達遷村民眾屋內遺留的物件、物件移除後空間裡的痕跡,以及透過殘破窗櫺向外凝視工業環伺的景觀,冷靜的影像風格道出經濟發展背後的虛無承諾:「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另外,網路媒體「報導者」攝影記者林佑恩展出「我們用家與田換來的水泥袋」,源自於他採訪的新聞。背景始於1995年政府發布水泥產業東移,台灣西部水泥礦區在2003年礦權到期全部結束,殊料13年後西部礦區再度死灰復燃。1051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