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即生活 金門人從迎城隍出發
「浯島創意金讚」系列報導之1(中央社記者吳怡玲台北13日電)農曆4月12日這天,上萬人潮湧進平日寧靜的金門巷弄,陣頭和神輦,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浩浩蕩蕩從城隍廟出發遊行踩街,這是金門島上最大的宗教盛事--「浯島迎城隍」。
「金門人這時間會來是一種凝聚力,是一種想要大家一起慶祝的感覺」,在地人這樣形容。除了返鄉遊子、觀光客慕名而來,就連國外遊客也對這項傳統慶典充滿好奇,讓金城鎮大街小巷熱鬧滾滾。
不只城隍爺,出巡的陣容還包括十二婆姐、打花草、公揹婆。各境內神明的輦轎競技,更是金門迎城隍一大特色,除了要步伐一致,還得將神轎搖晃得越低才算漂亮,考驗團隊默契。另外,用長板凳串成的蜈蚣座藝陣,現在只剩下金門是靠人力一肩扛,算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藝陣之一。
臺灣城隍信仰移植自中國大陸,當時只是保護溝渠、消弭火災的自然類神明,後來逐漸轉變為擬人化神明,並在明清兩代達到高峰。金門受氣候影響,土地貧瘠、缺乏糧食,加上地處前線的歷史因素,居民尋求信仰力量克服生活困境,祭祀城隍便成為他們求生奮鬥的精神寄託。
城隍廟主委楊耀芸說,過去無論種田也好、做生意也好,有城隍爺庇佑金門人,讓大家年年都有收成。演變至今,儘管金門環境已改善,但這份信仰仍深植居民心中。
在中國大陸工作的金門人林正千說,城隍是當地人很重要的心靈寄託,他每年會特別回金門參加城隍遶境,而每次回到金門或回工作崗位之前,他也一定會到城隍廟拜拜祈求順利。
一直以來,「浯島迎城隍」活動與在地民眾的生活密不可分,300多年後更因為這項傳統的宗教活動,繁榮了地方,帶動了觀光人潮和效益,週邊的創意商品,為地方特色加值。
近年來透過傳統民俗活動引進觀光客,帶動金門伴手禮、在地美食和民宿等週邊效益,已創造可觀的觀光收入。加上文創風潮興起,城隍祭祀紙膠帶、御守、城隍紀念酒等商品應運而生,成功結合創意和宗教文化,行銷金門推廣觀光。
金門縣府建設處處長翁自保估算,透過行銷,包裝,和一些故事的元素融入,伴手禮等商品1年帶進台幣6、7千萬的商機,沒有問題。因觀光人潮增加,同時也拉抬了民宿和餐廳商機。
歷經代代傳承,每年1次的城隍遶境,對金門人來說,不僅是保存傳統文化,更要傳承下去。因為城隍遶境帶來的文創商機不是空有精美包裝的商品,而是一種日常生活的體現與延伸。1040613
活化老宅 金門古厝就是你家
「浯島創意金讚」系列報導之2(中央社記者吳怡玲台北13日電)3年前民宿業者歐陽自永從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標租的百年古厝,其實是他的老家,屋內每1處都充滿他的生活和回憶。即便屋簷外牆翻新,屋內擺設變了,這裡的故事仍在延續,也歡迎遊客和他分享。
「去台南,流行住老房子,來到金門,也想住住看閩式建築,會比一般的民宿或飯店來的溫馨」,和朋友一起到金門觀光的曾怡慈選擇到古厝民宿歇腳,體驗在地文化風情,而像她這樣的旅客越來越多。
封閉近40年的金門,成就了當地閩式建築最好的保存環境,1992年開放觀光後,觀光人數至去年已突破130萬人次,住宿需求相對提高,金管處趕搭熱潮修復活化傳統建築,改建民宿開放招標,目前已經有66間古厝民宿和3間賣店,希望這些重建修復的磚瓦喚回金門老一輩人的回憶,也吸引過往的旅人。
歐陽自永重回自己的老家,身分變了,但感情依舊,他指著古厝牆面說,每1塊磚都有100多年的歷史,看看屋頂,笑稱「小時候我老當自己是個大俠,爬到屋簷上到處跑來跑去,瓦片都被我踩碎了」。
過去在古厝對面,他的母親經營阿兵哥們的休閒場所,總把這些飄洋過海到金門當兵的人當自己家人,「順人意顧客迎門,天賜我財源廣進」,他想傳承媽媽的精神,於是回到這裡。對歐陽自永來說,能傳承長輩們的精神,遠比經營民宿獲利來得重要。
穿梭在金門聚落巷弄,隨處可見紅磚古厝靜默矗立,仔細看每間古厝又有所不同,古厝民宿業者吳伯揚說,明清時代鄉試中過秀才的人,可以蓋馬背形式的屋子,中過秀才又考中了舉人,才可以蓋燕尾的房子。
吳伯揚細數古厝裡裡外外的設計,每一道工法裝飾都具有象徵意義。他以房屋外牆上常看到人字及丁字型疊磚法為例,這是因為金門屬於海上小島,環境生存不易,以往14歲以上的男子必須遠赴重洋討生活,也因此老一輩的人總希望家裡人丁興旺。
除了紅磚瓦厝,金門還有超過數10尊大大小小的風獅爺,有的兇悍無比、虎視眈眈,有的露齒而笑,有的直接鑲在建築上。因為金門風害嚴重,加上歷代戰亂和天災,居民生活困苦,為了與強勁東北風相對抗,村民在村落東北東至北的風口處請出風獅爺,背負著為村民鎮風止煞、祈求平安的期待。
風獅爺藝術家王明宗表示,風獅爺是金門的在地文化,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就知道這是金門的原產物。
經過包裝後的風獅爺聲名大噪,已經成為金門標記,週邊商品應運而生,除了傳承文化,也為文化加值、活絡地方經濟。重見天日紅磚古厝,見證傳統的傳承,歷經歲月洗禮,歷史遺址和觀光景致相互交錯,形成金門特殊風光,觸發旅人的記憶,也帶來新的感動。1040613
走過烽火 菜刀與高粱酒伴金門人打拚
「浯島創意金讚」系列報導之3(中央社記者蔡玉婷台北13日電)遠離戰火多年的金門,哪來那麼多炮彈做菜刀?金門高梁酒香醇順口的秘訣是什麼?對金門人來說,菜刀、高梁酒不只是觀光客熱愛的伴手禮,也是他們代代為生活打拚的證明。
把炮彈鋼送入火爐鍛燒打造、研磨拋光,一氣呵成,手藝純熟的刀廠師傅吳增棟,20分鐘就能打出1把炮彈菜刀。外界傳言金門早沒了炮彈可做菜刀,他說,現在還是有炮彈陸續被挖出來,只要1塊小小500公克的炮彈鋼,就可以做1把家庭用的剁刀。
從小生長在金門的吳增棟回憶說,823炮戰44天就打了47萬多顆。之後又有單打雙不打,又打了20年,從民國47年打到67年底,正是他1歲到20歲,「這些炮彈是陪著我們一起長大的」。
一打就是20年,金門人沒有被百萬發炮彈擊倒,他們找到生存方法。吳增棟在這樣的環境下,跟著當打鐵伯的父親,開起合江口造刀業,就地取材做菜刀,不但養活了一家人,也造就金門有名的地方特產「炮彈鋼刀」。
雖然取材不用愁,他還是擔心,「1把刀隨意用就是40年。如果1個家庭用1把刀就不再買了,以後就要改行了」,吳增棟有些無奈。傳統產業的困境,他同樣得面對。為了讓鋼刀文化永續傳承,他發揮創意,先是設計高價值、具收藏性的刀子搶市,再成立觀光工廠,讓民眾近距離見證鋼刀的製作過程以及過去的那段歷史。
當年823炮戰和多場戰役留下來的炮彈,成為金門鋼刀最好的材料。每發炮彈經過千錘百鍊製成刀具,被賦予新的意義,今天觀光客買到的不只是一把刀,而是戰地歷史。
同樣是戰地政務時期留下來的產物,還有聲名遠播的「金門高粱酒」。
走進金門釀酒廠,濃濃酒香撲鼻而來。高粱經過蒸煮、拌麴、兩道發酵和蒸餾。道地白酒經過3道嚴密檢驗,確認純淨無雜質後,才能夠治裝貼標籤,成為市售熱銷的金門高粱酒。
高粱酒先苦後甘、香醇順口、不辛辣的特色,是它歷久不衰的原因。誰能想像,當年是因為金門土地貧瘠,紅赤土不利於水稻種植,為了解決糧食、燃料等問題,在胡璉將軍的巧思下,開始鼓勵當地民眾種植高粱,時至今日,金門高粱更開創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金門縣觀光處長王中聖表示,金門高粱酒等同於金門的象徵,不僅成就了這項產業,更帶動週邊產業,創造就業機會。金酒公司營收年年攀升,2013年已達台幣152.3億。雖然2015年華人整體白酒市場下滑,金酒公司總經理陳永明有信心的表示,2015年營收仍會維持在130億以上。
成立超過1甲子的金酒公司,可以說上一大串酒的歷史故事。除了收購當地小麥、高粱釀酒,公司90%以上的員工都是金門在地人,是當地最大的產業單位,更是繳稅大戶。根據統計,2010年上繳中央77億,2013年達到103億,無疑是金門縣的財政金雞母。
走過兩岸緊張的烽火歲月,金門憑藉著虔誠的民間信仰、豐富的人文歷史,開創出無限可能。天然資源不足,不是問題,戰地2字對金門來說,也不是包袱,而是珍貴的資產。10406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