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分析:中國當前最關注並非經濟 對社會穩定焦慮

2024/5/1 15:03(9/12 17:0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日電)中國問題專家鄧聿文引述消息指出,中國當局目前最關注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穩定,「穩定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比經濟情況更嚴重」。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前刊發旅居美國的鄧聿文評論文章說,中國「靠高壓維持的社會穩定和安全到現在已難以為繼」,民間的不滿越加凸顯,近來就出現多起包括學生跳樓自殺等悲劇性事件和個體的抗爭。

他說,有權威學者透露,中國當局目前最關注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穩定,穩定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比經濟情況更嚴重;若這個消息屬實,反映了北京對社會穩定的焦慮,已經預感到社會大變革正在迫近。

這位專家說,過去10年,當局採取撫(精準扶貧)剿(嚴厲打擊群體事件)並用的兩手策略,致使有規模的集體反抗行動比前政府時期大大減少,但隨著3年疫情封控導致的經濟下滑和當局對電商經濟的整頓打壓,工廠倒閉和工人失業大量出現、勞工維權事件增多,同時民間集資事件頻發。

此外,網路金融詐騙蔓延,一些地方發生一定規模的群體抗議,低收入者生活壓力增大,邀約自殺和報復社會的個體極端事件不斷冒出,公務員也因減薪而抗議。

僅以勞工集體抗爭為例,據總部設在香港的中國勞工通訊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發生的工人集體行動事件1794起,是2022年(831起)的兩倍有餘,並超過以往3年的總和,涉及製造、建築等多個行業領域,「每個省都有」,其中最受矚目的是2022年底蔓延中國多個城市的白紙運動。

鄧聿文分析,近年集體行動和個體極端事件並非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階段而產生,而是在中國經濟歷經一段高成長期並衰退後而產生,加上中美對抗和中國國內政治高壓因素,社會信心極度低落。雖然多數事件規模不大,但社會的情緒格外焦慮,事件感染性強大,對一般人心理的衝擊也頗大。

他說,例如銀行擠兌招致的民眾抗議以及由房產危機引發的業主停貸斷供,對金融和經濟會產生破壞性影響,由此可以理解當局為何非常重視金融穩定並成立專門機構處理金融問題。

此外還出現了年輕人集體邀約自殺和公務員討薪等過去不曾或很少見的情況,前者反映中國社會底層長期以來承受的巨大生活壓力在經濟困難期雪上加霜,超過個體承受的臨界點;而經濟困難加劇,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公務員普遍減薪,甚至發不出工資,對當局的忠誠無疑受到打擊。

這篇文章分析,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為了加強自己一人統治的合法性,制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高目標,要求全體國民在他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實現這個目標,但任何不穩定的風險都有可能導致目標實現不了,因此「相比他的前輩,習尤其看重穩定」。

文章說,而要達成全體國民的「團結一致」,在中共黨內不能只靠政治高壓、在社會只靠專政,否則維穩成本有增無減,「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這是不可承受的負擔,並將進一步阻礙經濟發展」。

鄧聿文表示,歸根究底,社會穩定問題要靠發展去解決,但在中國經濟困難加重的當下談何容易,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不得不花許多時間去處理各種集體和個體的維權事件。

他認為,從這個角度觀察,不排除當局透過強調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促使官員自覺重視社會穩定的問題,積極主動而非被動去化解決各類矛盾和衝突。(編輯:周慧盈/吳柏緯)11305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