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感實驗室」帶孩子走回自然 用直覺揮灑創意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3日電)對於真實的世界、大自然,小朋友們還有感受嗎?兒童實境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帶著孩子們走出戶外,運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感,感受生活,找回直覺揮灑創意。
「節氣:六感實驗室」每集15分鐘,透過就地取材搭建「秘密基地」、以可食植物為基底的「節氣餐桌」,以及「大自然舞台」的肢體課程、「動畫時光機」的操作課程設計,讓孩子們運用想像力將24節氣的「三候」用故事表達,拍成停格動畫短片,打開孩子的六感與藝術啟蒙。
製作人王耿瑜、導演林浩溥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分享幕後製作點滴。身為2個孩子的爸爸,林浩溥認為,元宇宙、虛擬空間已是出生在網路世代小朋友的尋常生活,「總有一天,他們會不會也不清楚人與人之間關係,甚至真實是什麼?搞不好就真的變成『駭客任務』裡的人類生物電池而不自知。」
當科技越來越進步、數據分析越來越快,各種人工智能精準模擬人類大腦運作模式時,還有什麼是不能被取代的,「或許就是創意?」讓兼任台北藝術大學教職的林浩溥感受極深。擅長停格動畫的林浩溥和長期耕耘劇場、兒童影展的製作人王耿瑜一拍即合,他們覺得,不如就帶著孩子直接踏出房門、走進自然吧。
兩人與製作團隊以傳統記錄大自然律動的「24節氣」、「72候」為題材,設計了多套2天體驗營,讓孩子們透過眼睛觀察、雙手觸摸、鼻子聞到的花草香,以及舌頭感受到的味覺,把「節氣」吃進身體後,林浩溥說:「而心裡產生的感覺,就是創意源頭,也許那就是生命的價值。」
每回體驗營的最後一個活動,就是讓孩子動手做停格動畫,一個位移、一次快門,即可簡單入門。林浩溥認為,動畫是孩子最直接的語言,「無需組織文字,就能以圖像呈現他們豐富、繽紛的內心想像」。
儘管每組小朋友得以「三候」為主題目,例如立春的「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但他們沒有直接教孩子解讀字面含義,而是藉由先前的六感體驗,讓孩子感受到氣候特徵,憑直覺為這些文字重新賦予意義。林浩溥舉例,就像「芝麻開門」4字本身沒有特殊意思,卻能衍生很多故事與想像。
看著孩子們用爛泥巴和毬果做成「魚陟負冰」裡的魚與魚鱗,再用小木屑拼湊成「蟄蟲始振」的小蟲子,王耿瑜笑說:「原本還擔心孩子們是否能完成,後來發現都是大人想太多了,他們的想像力與創意都是與生俱來的,看著他們的作品,也許被啟蒙的反而是大人。」
每集短短10多分鐘的節目,是濃縮了5到6台機器、拍攝近2天的龐大素材,就為了不打斷孩子活動過程、自然呈現,儘管讓後期製作一點也不輕鬆,王耿瑜坦言去年春天拍完,直到今年1月才完成春季全8集,但他們心甘情願,「就是要真,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的快樂」。目前團隊也正在企劃秋冬節氣的第2季中。
「節氣:六感實驗室」每週一晚上6時在公視播出。(編輯:張雅淨)11204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