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民歌40經典再現 傳唱兩岸深植民心

2015/7/18 09:5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民歌在大陸系列報導之三(中央社記者陳駿碩、羅廣仁台北18日電)40年前,在兩岸對峙的年代,台灣青年學子在校園發起「唱自己的歌」,揭開校園民歌的序幕,為華語流行音樂奠基並影響對岸,40年後民歌經典再現,傳唱兩岸,深植民心。

「校園民歌之所以傳唱這麼久,是因為學生最單純,懷抱青春與文化情懷,用純真的心創作音樂」,齊豫鞭策自己,即使年紀增長,聲音和以往不同,心卻要始終如一。每次在舞台上都保持純然心情;每次唱「橄欖樹」都像是第一次。

關於民歌,有「民歌之母」之稱的陶曉清曾給民歌下了一個廣泛的定義:「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和台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

1970年代,台灣青年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觸發了台灣青年「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

1976年,青年畫家李雙澤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向在場觀眾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激動地向觀眾席投擲可樂瓶,大喊:「唱自己的歌」更拿起吉他唱起了改寫蔣勳「少年中國」的自創曲。從此,「唱自己的歌」成為國民運動,揭開了學生創作、校園演唱的校園民歌時代序幕。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1977年,陶曉清邀請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

當時著名的民歌手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與楊祖珺等人。「龍的傳人」更是台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為侯德健,首唱者為李建復,流傳至今還是讓許多人記憶猶新、傳唱不已。

校園民歌運動讓青年知識分子進入音樂創作,使得藝文與流行歌曲結合,其原創精神影響後代深遠,為現代台灣流行音樂紮下根基,更促成台灣唱片產業的發展。

在1980年代,鄧麗君的歌聲突破「鐵幕」,滋潤大陸人民枯竭心靈,拉開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第一幕,台灣的校園民歌同時間也陸續傳入大陸,蕩漾出第二波廣泛的漣漪。

與鄧麗君現象不同的是,民歌大多不涉及愛情,放棄了充斥市場的濫傷情歌,轉而寄情童年往事、校園情懷、鄉愁與尋根溯源等主題,更深深打動了大陸年輕學子的心靈,在大陸造成風潮,這些歌詞清新又容易朗朗上口的歌曲,像是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等,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對岸流行著,也影響了很多人。

台灣歌手不斷在大陸的各個不同舞台重唱這些30年前的民歌,大陸觀眾也都照單全收,蔡琴、潘安邦、齊秦、王夢麟、葉佳修,都是中國大陸聽眾耳熟能詳的歌手。台上台下的大陸觀眾,都能朗朗上口,台灣的校園民歌在對岸的影響力之大,超乎想像。

1989年,潘安邦登上大陸春晚演唱「外婆的澎湖灣」,從此,讓澎湖變成陸客最想來的景點之一。羅大佑寫的「鹿港小鎮」、蔡琴唱的「綠島小夜曲」、「高山青」中的阿里山姑娘,影響許多大陸民眾藉由歌曲認識台灣,透過一首首融入個人經驗、情感的歌,建構中國大陸民眾想像的台灣文化景觀。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歌手齊豫的一曲「橄欖樹」,6月6日晚在台北舉辦的「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推向高潮,逾萬名現場觀眾情不自禁跟著哼唱,因為這是校園民歌共同記憶。事隔一個月多,「兩岸校園民歌經典名曲演唱會」今天晚上在上海大舞台登場,讓兩岸歌迷都有機會重溫民歌時代的經典歌曲。10407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台灣民歌手闖大陸 本色未改粉絲相挺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