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麻痛急性動脈阻塞 延遲診斷3成難逃截肢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1日電)台灣周邊血管檢查長期缺乏投注血管超音波專業檢查人員培訓,造成診斷不便,在急性動脈阻塞的臨床數據顯示,因下肢麻痛送來診斷、治療時太晚,導致3成患者面臨被截肢的命運。
國內第一個周邊血管學術組織「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天正式成立,未來將以促進周邊血管臨床實務發展和提升國內專業水平為努力目標,提升各科醫師和病患對周邊血管疾病的認識,培育專科人才,訓練專門的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人員。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發起人與首任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台灣周邊血管疾病長期被忽視,在急性動脈阻塞的臨床數據顯示,有3成面臨被截肢的命運,甚至連死亡率都高達3成。
徐中和指出,在急性動脈阻塞的病人中,有7成是心房顫動的病人,有些患者會突然發生下肢麻痛、冰冷或無力,但求診數科醫師都沒想到是急性下肢動脈阻塞, 最後延遲診斷,走上不幸被截肢的命運。
徐中和表示,至於慢性動脈阻塞典型例子,不少病人是先從下肢傷口久久無法癒合開始,看了很多醫師,結果都沒發現是下肢動脈阻塞造成,最後也只能走向截肢命運,其實只要早期發現,這些患者就能及早打通動脈血管,避免截肢。
台大雲林分院前院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分享,台灣民眾對糖分的代謝能力較差,這是台灣糖尿病盛行的原因之一,建議糖尿病人在每年例行追蹤增加上下肢血壓比「踝肱血壓比值」(ABI),檢查下肢動脈健康狀況,維護周邊血管健康。
徐中和提到,台灣醫界進行周邊血管治療的用藥,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參考,但是亞洲人在人種和基因與西方其實有差異,將來會與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ET)交流臨床經驗與數據,共同制訂適合亞洲人治療的周邊血管治療指引。(編輯:張雅淨)11205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