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二結穀倉修復再出發 變身活化為稻農文化館
2023/1/22 15:23(1/22 19:19 更新)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2日電)宜蘭縣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建於1928年,原為地方重要糧倉,之後因天災毀損閒置,一度面臨被拆除命運,幸經地方人士奔走而獲保存,變身活化為稻農文化館,推廣米食文化。
占地900多坪的二結農會穀倉昔日負責收購宜蘭生產稻穀,轉運到外縣市。1983年倉庫老舊又遭颱風侵襲,屋頂被吹垮,穀倉停用,一度面臨被拆除命運,幸經地方人士奔走而獲保存,並被登錄為縣定古蹟。
宜蘭縣政府取得產權後斥資修復,以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身分,從稻農文化為常態主題再出發。
負責管理的大二結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奠鴻說,早期二結農會穀倉包含事務所、貯穀倉槽及碾米工廠,接手管理後,事務所規劃為懷舊餐廳,貯穀倉槽設計成主題展示區,並保留碾米工廠木製碾米設備,成為農耕器具展示區。
他指出,館內透過字典,蒐集許多部首是「米」的文字,遊客可由右手按下「米」字固定鍵,左手搭配或變換其它文字按鍵,就可在牆上出現結合文字並附解說,具教育性,較特別如「糴」是買入穀物的意思、「糶」是指出售穀物。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林奠鴻表示,從米的特性可分為糯稻、秈稻與粳稻。糯稻粘性最高,用於釀酒、米糕;秈稻去殼煮熟後的米飯較乾,用於製作蘿蔔糕、米粉;粳稻去殼後,外觀圓短,為一般食用米。
呼應台灣傳統年節,館內也介紹各節日要吃什麼米食或祭拜哪種糕粿,例如農曆過年要準備發糕,元宵節要吃紅龜粿,清明節要用草仔粿祭祖,重陽節要吃芋粿,冬至要吃湯圓,都與米食有關。(編輯:李明宗)11201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