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坪林愛上茶滋味 外地青年翻轉老茶鄉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3日電)他是雲林出生、北上台北念書的大男孩,因緣際會下造訪坪林,就此結下不解之緣。即便是個「外地青年」,蔡威德靠著熱忱與信念,用8年的時間融入在地,翻轉古老茶鄉,讓坪林飄出新滋味。
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前,新北市坪林是台北到宜蘭間的重要驛站,許多遊客會順道在此一遊,品茗包種茶,或是造訪閩南安溪風格的茶業博物館,遊客的歡聲笑語也讓坪林山城增添不少人味。
然而,隨著雪隧開通,坪林失去了中繼站角色,遊客不再駐足,加上被劃為水源特定保護區,開發條件受限,更讓坪林漸漸沒落。
少了觀光客的坪林,顯得靜謐而蕭條,不過2013年,主修設計的蔡威德因為碩士班論文田野調查來到坪林,他看到沒落茶鄉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濃厚人情味,「也許有可以翻轉坪林的機會」,這樣的念頭悄悄在心裡萌芽。
田野調查期間,蔡威德在地蹲點,不只對坪林的認識更深,也與在地茶農、店家愈來愈熟悉。他開始思考,既然自己是設計背景,是否能夠從旅遊、餐飲的角度出發,設計一套整合性服務,用更多元的角度讓遊客體會坪林之美。
走在坪林老街,眼光很容易被坐落於十字路口的紅磚牆建築吸引,這棟有著綠意點綴、搭配木質風格的小店,就是蔡威德不斷嘗試、摸索過後,於2019年創辦的友善食農體驗場域「坪感覺」。
踏入「坪感覺」,蔡威德端出一盤精緻小點,上面的組合似曾相識,但又多了點新意;除了加入茶元素的「茶卡龍」、意想不到的組合-梅干菜乳酪蛋糕,還有茶軋糖、茶粿,讓人新奇之餘,也能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味蕾體驗。
「放大平凡中的不平凡,把生活中原本會做的事情,透過我們方式做點小改變」,蔡威德說,從坪林日常發想創意,一來可以凸顯在地居民過去沒被看到的價值,二來這是他們平常就在做的事情,透過一些小改變,就能帶出在地的故事。
以在地台式老麵包店為例,蔡威德表示,不太可能要他們做出抹茶奶凍捲之類新潮甜品迎合年輕人口味,但麵包店本來就有原味小西點,經過討論、研發後,將原料加入茶粉,創造出了茶口味的台式馬卡龍「茶卡龍」。
「一開始他們會覺得有點麻煩,但調整過後,也覺得味道還不錯」,蔡威德笑說,新產品端出來後,受到蠻多人喜愛,訂單也愈來愈多,讓在地店家看到改變,更願意配合。
蔡威德曾走在街上,發現在地80多歲的阿嬤常常醃製梅干菜,他開始思考是否能夠變成特色餐點,後來推出梅干菜起司蛋糕,深獲好評;之後他甚至幫阿嬤開了醃製梅干菜課程,「阿嬤也很開心,沒想到平常做的事情,有人要來一起學」。
除了創意茶點,「坪感覺」更是連結坪林各個場域的窗口,旅客可以在這裡用餐、報名參與老街導覽,或是茶園體驗,聆聽茶園生態導覽、製茶解說,甚至品茗在地茶,當個「一日茶師」也是難得的經驗。
回顧這段與坪林一起改變的8年時光,蔡威德感性地說,他作為一個外地青年,慢慢融入地方,在地店家、親朋好友也從原本不相信、懷疑,轉為鼓勵,這是支持他繼續待在坪林的理由與信念,「看到一切往好的方向走那一刻,覺得我的價值、成就感就在這裡」。
「如果有件事情能夠把工作與興趣結合,那我覺得,何不把轉變地方這件事,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持續參與其中呢」,蔡威德露出笑容,訴說著在坪林這段時光,對他人生帶來很大影響,也期許未來能夠繼續在這裡推動改變,讓坪林文化能夠傳承下來,環境、生態也能夠永續發展。(編輯:楊蘭軒)1110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