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岸際海洋悲歌頻傳 鯨豚死因複雜待研究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5日電)大小金門昨天不約而同各發現一隻死亡鯨豚,今年以來,金門地區已有15隻鯨豚擱淺。金門水產試驗所表示,這些鯨豚不見得是在金門海域死亡,而且死因有待研究確認。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從2019年4月起,自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手中接下鯨豚處理任務。水試所指出,2020年1月至今,已經擱淺15隻露脊鼠海豚,直接死因一案是有人為外傷,但不排除是嗆水死亡、一案疑似網具纏繞嗆水死亡。
水試所技士陳盈廷指出,野外的鯨豚身上通常都有很多毛病,缺乏食物、寄生蟲、腸胃有潰瘍等,但是否是致死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而噪音、食物缺乏也影響鯨豚的生存。此外,近年海豚寶寶死亡案件愈來愈多,也值得觀察。根據統計,全球救援的鯨豚,到最後可以野放的不到1/10。
水試所指出,這些鯨豚雖然是在金門海域發現,但未必在是這個海域死亡,通常是在海上死亡,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因此不太容易確定牠們是從哪裡來。除了少數個體是有明顯人為外傷或漁具纏繞的痕跡,可以推測是受到漁業活動直接影響致死;多數無法直接確定死因。
今年到目前為止,多起擱淺鯨豚中,8月11日被颱風米克拉吹到成功海堤岸際的小型海豚,是唯一的活體鯨豚,可惜已在14日上午死亡。
水試所起先擔心是人員在照顧過程中的疏失導致海豚死亡,經過初步解剖和斷層掃瞄,沒有人為因素,但發現肺部瘀血,心臟二尖瓣膜有異狀,疑似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確切死亡原因有待病理解剖確定。
水試所表示,鯨豚死亡時間越短,越能夠判斷個體狀況及死因;新鮮的個體會降溫暫存,在一天內解剖,採樣做有機污染物、重金屬、荷爾蒙等測驗,之後交由學術單位處理。
但死亡多時的個體也有其他研究價值,例如可以從外型、性別、基因、年齡、成長率、食物等面向研究生態演化,骨骼也有教育典藏的價值,這類型會先冰存,再安排時間解剖採樣。
鯨豚擱淺案通報都會由海巡118通報專線接受民眾、漁民或海巡通報,再透過金門縣海洋野生動物通報群組轉知水試所。有時候也有可能是水試所先收到資訊,水試所會透過群組將資訊傳遞給岸巡,請岸巡人員就近先到現場確認狀況。
海巡署表示,金門地區今年數起死亡鯨豚案,案件發生時間間隔概約15至30天,且多發生在大金門地區為主,金門岸巡隊請水產試驗所瞭解事故原因,作為海岸巡人員日後保育任務規劃依據。
一般則是研判,自2018年年底非洲豬瘟爆發以來,金門岸巡人員強力巡邏岸際海灘,3個巡邏站每2到3天就巡遍一圈;以往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的死亡鯨豚,因著潮來潮往,很快又被沖回海中;但因海岸巡人員巡邏密度,死亡鯨豚一個不小心就被眼尖的岸巡人員給「逮」著了。所以鯨豚擱淺案層出不窮。(編輯:謝雅竹)10908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