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2003年後無目擊記錄
(中央社台北22日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發布全球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IUCN專家指白鱘滅絕讓人震驚、悲傷,卻在意料中;中國專家則說這是不該發生的事。
陸媒澎湃新聞引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官網21日晚間的最新報告表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都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裸腹鱘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約2/3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
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路維(Arne Ludwig)表示,「結果是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
報告同時指出,在全球範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非法貿易帶來的非法捕撈、水壩阻斷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採破壞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這次被提級的3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群,前兩種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
據公開資料,白鱘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魚之一,被稱為「中國淡水之王」,四川漁民諺語稱「千斤臘子(中華鱘) 萬斤象(白鱘)」,長度可達7公尺,起源於約2億年前,是中國的特有種和長江的旗艦物種。
1989年,白鱘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996年被IUCN列為「極危級」,2009年再次評估時確定為「極危(可能滅絕)」。
白鱘也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保護物種,以及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一。
最後一尾白鱘活體紀錄是2003年1月在長江上游四川宜賓江段被誤捕,經成功救護後放流。
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發起人危起偉表示,白鱘滅絕是不該發生的事。這並非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其他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這次報告評估中,長江鱘因未能發現增殖放流種群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
對於長江鱘現狀,危起偉表示,「長江鱘持續20年沒有自然繁殖,說明長江生態環境還不能說是恢復得很好了」、「白鱘的滅絕以及長江鱘的野外滅絕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編輯:周慧盈/陳沛冰)11107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