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最美的再見4 / 厝邊醫師聯手後援醫院 共創回家安寧港灣

2023/6/25 12:26(6/25 14: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安寧照護不只是醫療,更重視醫病信賴。(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安寧照護不只是醫療,更重視醫病信賴。(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疫情改變臨終地點的想法,醫院探視受管制,當家人都想陪伴病人走完最後一哩路,越來越多人選擇居家安寧,但安寧患者也可能染疫,病毒成了阻擋在病家與團隊無形的牆,勇敢醫護全副裝備,親赴病家,是差點被照顧壓力滅頂家屬的浮木。 「溫暖」是所有安寧照護團隊成員必備特質,成為裂縫中的陽光,讓家屬、病人用最美的姿態說再見。過去醫院居家安寧團隊,一肩扛起所有病家,接案上山下海,曬太陽淋雨,現在有診所、衛生所加入居家安寧,共創回家安寧的港灣。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5日電)大醫院、小診所通力合作織出完善的居家安寧照護網,接住有需要的個案及家屬,這是作為「厝邊好鄰居」開業診所醫師洪德仁一直以來堅信不移的理念。

安寧照護不只是醫療,更重視醫病信賴,洪德仁回憶,有個好朋友成為收案居家安寧名單一員,故事要從不明原因上腹部悶痛說起,「他在我的診所看了2次,一切太奇怪,立刻讓他到台大醫院檢查。」沒想到竟是「癌王」胰臟癌末期,當場被宣判生命最多只剩6個月。

後來負責洪德仁朋友癌症治療的主治醫師自願成後援醫院醫師,洪德仁不斷提醒好友,控制疼痛最重要,生命有限,別怕使用嗎啡止痛貼片,「我常說真的成癮,已經做神仙」,朋友在第9個月還環島,從癌症病房轉入安寧病房,完成回家安寧願望,最後到安寧病房善終。

對洪德仁來說,每一次生離死別都是重要課程,除了關懷安寧個案的家屬,洪德仁額外重視個案往生後的病例討論,一定會致電後援醫院主治醫師,交換經驗。

曾有醫院居家安寧團隊告訴洪德仁,診所居家提供的照顧超過醫院,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不會24小時待命。洪德仁笑著說,當基層醫師都知道自己能量有限,要相互合作,他與同是乙類安寧服務診所醫師團隊共學,「我常常做小跟班,學習經驗,兩個人一起也不怕犯大錯。」

洪德仁多年來投入北投公共事務,關心社區大小事,更從組織志工為獨居老人送餐,到提供到宅醫療、從事社區安寧,他直言,都是社區第一線陪伴,提供服務都相同,安寧和醫院不應以服務地點甲類、乙類區分你我。

過去醫院居家安寧醫療團隊一肩扛起所有社區個案,上山下海、日曬雨淋,大約10年前有洪德仁這樣的厝邊基層醫療加入,攜手後援醫院,共創回家安寧的港灣。

從事居家安寧17年,從團隊的忙內(老么)變成大學姊,淡水馬偕醫院居家安寧護理師李依芸對於體制的改變很有感,過去接案範圍非常大,從最近的淡水,擴及三芝、雙溪等地,甚至遠到汐止的舟車勞頓,家訪時經常拖著一箱沉重儀器在老舊公寓爬樓梯「負重訓練」。

自從有了社區安寧,基層診所、衛生所醫療團隊加入分工,在地照顧在家中走完最後時日的末期患者。李依芸說,現在團隊照顧病家時間變多、變長,過去為了趕到汐止,一個上午只能訪視1家,現在多數個案家庭都在淡水,同樣時間就能顧及2、3家。

衛福部是在103年開始實施乙類社區安寧療護,降低訓練時數,由基層醫療提供居家安寧療護,至於原治療醫院的安寧專責團隊定期家訪,稱為甲類安寧居家療護。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初已有374個乙類社區安寧單位,以衛生所為主。

因厝邊醫師加入,安寧寶貴資源得以最大化,安寧照護協會理事長李英芬提到,居家安寧是著眼在華人「落葉歸根」文化,不僅是完成病人盼望在熟悉地方離開的心願,更能拉近家人距離,「其實家屬在病房容易害怕、不知如何陪伴,回家總能放鬆。」

「安心感是最重要的」,李依芸和李英芬都提到這句話,李英芬說,面對病家求助,護理師得當機立斷,一人分飾多角,有時需要有醫師腦、關懷師腦,出訪不可能來來回回,每一次解決問題應一次到位,下一次就是下週、甚至沒有下一次。

李英芬坦言,「每個資深人員都是寶貝」,安寧專業護理師短時間難以養成,面對突發事件應變力,全靠經驗累積,乙類人員經驗不足,但補足人力空缺,透過促進甲類與乙類經驗分享,一起共好,願意投入安寧的人都有某些特質,希望更多社區醫療執業者可以一起參與。

過去10多年時間,洪德仁的角色不只提供安寧服務,更致力鼓勵更多診所醫師踏出來,參與社區安寧行列,舉辦乙類培訓課程、安排學員到台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見習。

李英芬分享馬偕醫院的情況,不少醫師轉換跑道,成為開業診所醫師後,也沒有離開,繼續投入乙類,陪伴安寧患者,更多人進行居家安寧,就會更多人知道居家安寧,讓接受度增加,行成良性循環。至於安寧服務單位增加,是否服務質量都提升,有待觀察。

李英芬說,目前居家安寧的考驗不只是人力,當租屋族增加,但房東不同意居家安寧,或在都會化之下,住在高樓大廈的人想回家安寧,逝者如何移出,隨著時空背景不同,都需要社會思考。(編輯:陳清芳)11206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最美的再見-1 /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