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史館研討蔣經國 學者:開明保守兩路線擺盪

2020/12/13 12: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3日電)國史館舉辦「威權鬆動」研討會,今天上午聚焦「蔣經國因素」;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蔣經國在「開明」與「保守」兩條政策路線擺盪與平衡,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應被完全抹煞。

國史館12日、13日舉辦「威權鬆動:解嚴前臺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今天上午聚焦「蔣經國因素」。

林孝庭、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台灣研究主持人戈迪溫(Steven M. Goldstein)、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美國孟斐斯羅得學院名譽教授康培莊(John F. Copper)視訊發表論文,並由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主持。

林孝庭認為,中華民國在70年代初期,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1949年從中國大陸帶到台灣的法統框架,但主政後面對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在地化與本土化,同時必須應付黨內保守勢力反彈,他在「開明」與「保守」兩條政策路線擺盪與平衡。

林孝庭指出,80年代發生的諸多政治案件,蔣經國身為國家領導人,其歷史責任歸屬問題無從迴避;但已步入晚年的蔣經國能認清大勢,在明知國民黨可能丟失執政權情況下,依然決定開放黨禁,終結威權統治與強人統治,開啟民主化進程,著實需要一番智慧與勇氣;若無蔣經國以政治強人高度,在生命最後階段奮力打開新局,蔣經國亡故後,無論誰繼承其位,都將缺乏足夠威望與膽量來達成此目標。

林孝庭認為,直到今天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容被完全抹煞。

蕭新煌指出,蔣經國用強人手段結束強人政治;「開明、專制」四個字說明了蔣經國的心境,也就是「我開明但我專制,外省人主政,本省人在旁或在下」,現在一些藍營菁英還是有這心態,但現在已是西元2020年,「若還不變,這不是好事情」。

松田康博指出,在1971年尼克森宣布訪中後,面對「可預期的華美斷交」,台灣應有預先準備好的因應對策。

松田康博表示,中美關係正常化在1978年宣布,面對華美斷交,國民黨政府在輿論與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完美,但政治革新卻不是如此。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松田康博說,華美斷交之際,國民黨當初也曾展現出「改革」的姿態;不過,蔣經國看了改革方案,認為共匪必定更積極滲透 利用分歧份子、台獨份子、匪諜顛覆。因此,必須在思想上、言論上,一步步肅清,才能安定自己、保護自己;蔣經國明確否定了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松田康博說,1971年、1972年時,蔣經國剛上任行政院長,展現邁向改革的嶄新形象;不過,1978年、1979年的蔣經國總統,看不出有活力的形象,已變成相當保守,這是兩個不同的蔣經國。(編輯:蘇志宗)10912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