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院:機動負壓病房具人道外交及軍事效益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8日電)武漢肺炎疫情燒,國防安全研究院表示,五金機電是台灣的強項,有利於發展帳篷、隔間模組的負壓病房,不僅能解決隔離病房有限問題,疫情結束還有人道外交、野戰醫療等效益。
源自中國的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國際延燒,國防部智庫、國防院發布最新一期國防安全研究院週報,學者蘇紫雲以「防疫裝備與產業體系的應變方案」為題,撰寫有關防疫物資的建議。
蘇紫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3月3日發布全球「個人護具」面臨短缺警訊,指出缺量達40%以上,籲產業界提高量產;另外,美國政府也預劃啟動「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以增加防護裝備供給。
蘇紫雲表示,由中國、日本、韓國、義大利等武漢肺炎大規模傳染的國家觀察,醫療院所的負壓病房在面對大 規模疫情時也難以滿足所需,且院內醫護人員的群聚感染,造成醫療體系的崩潰將成另一挑戰,而台灣負壓病房總數約1100床,其中約60%提供肺結核等患者使用,因此在面對可能的社區傳染時,恐成疫情控制另一挑戰。
蘇紫雲說,台灣的隔離病房數量有限,在遭遇大規模疫情時恐不敷使用,改建一般病房除了耗費時間外,1間要價約新台幣100萬元,成本壓力也是不小負擔,且疫情過後又處閒置狀態,因此各國替代方案值得評估。
他舉例,國際間主要的替代備案,包括以標準貨櫃改裝的「貨櫃式負壓病房(negative-pressure container)」 ,還有以強化骨材與面料建造的「負壓帳篷(negative-pressure tent),可快速組合的「負壓隔間模組(negative-pressure module)」等方式,都具低成本、建造快速、具使用彈性與機動能力等優勢,且符合台灣精密五金與機電業的強項,可快速改裝或生產。
蘇紫雲提到,具彈性與機動力的貨櫃、帳篷、隔間模組的負壓病房,另一衍生效益為人道外交,在國內疫情結束後可轉為支援野戰醫療、國際人道行動,可快速運輸到目標區發揮醫療效用。
蘇紫雲強調,此舉不僅符合台灣人道外交的價值,也可作為台美「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 GCTF)」實質合作項目,結合防疫、國防與外交的多重效益。(編輯:楊凱翔)10903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