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級艦分海軍版與海巡版 專家:平戰結合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2日電)國內自製的首艘匿蹤飛彈巡邏艦沱江級艦,已由海軍及海巡署各自開標委製,分為「海軍版」與「海巡版」。軍事專家認為,這是「平戰結合」,平時海巡可使用,戰時則可掛載飛彈、進行作戰。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發布新聞稿表示,針對承接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沱江艦)」委製案,7月25日已與海軍完成協議書簽訂,中科院將擔任系統整合工作,負責儎台籌獲、戰鬥系統研製等事項,並依規定在11月22日前與國內符合資格的造船廠簽訂造艦契約。
中科院指出,經邀請國內多家知名造船公司參與後,在11月8日辦理評選作業,經評選委員會考量財務、技術等面向,綜合得分以龍德造船公司較高,14日宣布由龍德得標。
沱江級艦建造案,海巡版由中信造船得標;海軍版11月14日由龍德造船得標。
至於海軍版與海巡版兩者的差異,「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軍事專家鄭繼文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在主機配置、尺寸等,兩版本與目前服役中的沱江艦應相同,但海巡人員必須進行海上執法,因此會在仍具備匿蹤功能的前提下,工作甲板上會做小部分修改,甲板高度也略有不同。
鄭繼文解釋,沱江艦的甲板高度高,但海巡人員執法時必須登船檢查,若高度落差太大容易造成執法人員危險,甚至增加登船難度,雖然海巡署曾強調可以解決,但屆時修正的細部設計仍有待觀察。
鄭繼文認為,沱江級艦會有2種版本的目的在於「平戰結合」。在平時可作為海巡使用,若發生戰爭則可以掛載飛彈,執行作戰任務。
國防部長嚴德發5月14日在立法院備詢時曾表示,沱江艦是因應兩岸不對稱戰力下的重要軍備,原本規劃分3階段量產,將縮短為2階段,後續以「3艘、8艘」2階段完成,加速提升戰力。
海軍參謀長李宗孝當時也說,第一階段的沱江艦建造案今年可以決標,明年開始建造,預計民國114年完成3艘;但第2批的8艘並非等第一階段完成後才啟動,將視情況於明年、後年提出。
海軍司令部日前表示,國內自製的首艘匿蹤飛彈巡邏艦「沱江艦」,是在海軍「迅海計畫」下的「高效能艦艇原型艦建造案」,由蘇澳龍德造船廠得標後,民國101年11月開工,103年3月豎桅奠基,5月正式命名為「沱江艦」,舷號「618」,經過多次廠試後,於103年12月23日正式移交給海軍,目前僅有一艘。
沱江艦長60.4公尺、寬14公尺,最高速率達38節,續航力2000浬,可搭載41名人員,雖然僅500噸,但海軍版可搭載包括雄風二型、三型等飛彈,擔任攻擊敵艦的「殺手」角色。(編輯:李信寬)10712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